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对话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李迅: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多听百姓意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
2020-12-17 10:41:4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高洋洋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wuq0c153.jpg

围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市更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话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秘书长李迅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提升城市品质愈发受到关注。推进新型城镇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其本质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因此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多听老百姓意见,切实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

Q:《建议》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您看来,究竟该如何协调发展?

A:有观点认为应重点发展大城市。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城市具有集聚效应。但这只是一个维度,我们还应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国家安全等多个维度去考虑问题,以体现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建议》提出不以城市规模来表述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当然,新型城镇化也要有重点实现形式。总体而言应该“抓两头”,既要发展大城市,也要促进一些重点小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刀切”。

在大城市发展方面,《建议》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目前,以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已成为国家战略,今后还需进一步推动。过去我们认为城市规模会不断增长,但现在有的城市增长放缓了,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出现了收缩型城市。一些地区小城市萎缩得比较厉害,缺乏发展动力,所以应该选择一些有潜力的小城市重点发展。

Q:《建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什么要将县城作为重要载体呢?

A:当前以县域为单元的产业和人口集聚态势比较明显。很多农村人口进城买房会首选县城,而县城人口买房则会选择省会等大城市。因此人口、产业和财富的集聚都倾向县城和大城市。

另外,以县域为单元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农村本身,还需要依靠城市的带动。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但处于中间环节、作为连接纽带的县城作用将更为明显。所以发展县城,一是人们落户自由选择的结果,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要,三是国家宏观调控必须关注的重点。

Q: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建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您认为当前城市更新的难点是什么,今后如何更好推动城市更新?

A: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下半场。城镇化上半场展现比较典型的特征是规模化扩张,而城镇化下半场则将更加强调品质提升。不仅要解决“有无”的问题,更要解决“优劣”的问题。比如在居住方面,要考虑绿色、智慧、生态,追求“诗意的栖居”,城市更新在其中显得非常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更新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有城市更新的需要。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在实际操作中,不同于新城、新区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城市更新更强调“细”。这一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难点。城市更新不能搞“大拆大建”,否则将失去历史传统风貌、失去乡愁、失去人们对童年的记忆。“大拆大建”还会带来众多社会问题。因此,城市更新要精细化、渐进式、微创式进行。

今后,城市更新还要多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多听当事人的意见,要量力而行。按照“保基本”的原则,政府主要是做好为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托底性基础类改造内容工作。同时,对于一些提升型项目,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项目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支持以“平台+创业单元”方式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服务新业态。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3大主体。另外,我国已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绿色建筑占建筑总量的比例还很小,有大量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这一块的挑战和任务量都很大,不容忽略。

Q:“城市病”是不少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您对治理“城市病”有什么建议?

A:现实中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内涝和不美观的建筑等,确实让人很烦恼。其实不仅大城市有“城市病”,中小城市、小城镇也有“城市病”。治理“城市病”首先要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因为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包含人的全部生产、生活要素,如果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就容易出现失衡。比如只关心经济、社会的发展,那生态文明建设就容易缺失;只关心大城市、东部、南方、城市,那它们和小城市、西部、北方、乡村之间就容易失衡。因此,现阶段应更全面、更系统、更辩证地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至于具体如何治理“城市病”,应坚决贯彻“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即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3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3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3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3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3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把这些理念落实到位,“城市病”问题自然会越来越少。

Q: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从城市“健康”“安全”“宜居”角度看,“十四五”时期可以做些什么?

A:推进新型城镇化应着眼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开始更关注健康、安全和宜居问题。接下来,“健康”方面可以着眼于城市生活细节的提升和完善。比如现在很多人有回家后先洗手的习惯,而洗手可能要穿过客厅到厨房或洗手间,所以在住户入口处设置洗手池就会更方便。另外,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时代,城市各方面应加强适老化改造,增加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等。

在“安全”方面,其实城市的本意就强调了安全。《吴越春秋》提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城市产生的初心就是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一个启示:没有安全,再多的GDP也没有意义。因此,《建议》中提出的韧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关注。今后需要建立并完善基于风险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包括预警系统、预防系统、应急反应体系、恢复重建体系。

在“宜居”方面,“十四五”时期可以加大推广“生活圈”理念。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设置超市、学校、绿地、健身设施等,推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实现“五分钟幼儿圈”“十分钟老人圈”“十五分钟生活圈”。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居住的宜居性,还有助于解决“钟摆式”交通问题,缓解交通拥堵,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