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园区”创新发展之路
2021-02-09 18:25:10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蒋勤峰 叶晓敏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实住人口113.7万。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经过20余年的开发与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已从当年的一片洼地变身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集聚了7000多家科技型企业、1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800万平方米、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我国国际化创新创业典范。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的蝶变

1994年2月,经过多轮谈判,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协议,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中新“深层次合作试验场”。

27年前,从这片低洼水田里,发出了第一声打桩机的巨响,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大幕正式拉开。苏州工业园区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20多年来,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形成了“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2+3”现代产业体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元级主导产业,拥有经省级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45家、约占全省17%;“3”即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幅,2019年总产值超2030亿元。园区的产业发展覆盖了工业、通信、信息技术、交通、教育、医疗、金融和生活消费等领域,不仅丰富了园区产业生态,还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以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积极行动。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发挥信息化基础优势和5G试点先发优势,园区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信息化项目管理全过程,探索构建专家服务、架构治理、顾问支撑、造价评估、绩效管理、策划宣传“六位一体”服务体系,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园区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园区成为江苏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把信息化列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因此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中国首批“智慧社区及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试点。

自2006年起,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多种合作机制和模式。2012年9月,苏州工业园区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首个“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单位”,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先后出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21个重点项目方案。2018年3月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社会治理创新顶层设计暨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新三年(2018~2020)计划实施方案》。

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新三年计划着眼园区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围绕加强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民生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五大顶层设计目标,确定了一系列试点任务。以“互联网+”赋能综合治理、综合执法、社会治安等治理领域,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智慧城市运行平台、IOC(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数据中心、感知网络以及指挥大厅建设,初步建成集“感知中心、研判中心、预警中心、决策中心、指挥中心”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当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据悉,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运行平台包括1个数字底座以及城市综合态势、全流程监督管理、运行感知分析、应急救援指挥4大智慧应用和1个领导驾驶舱。值得一提的是,底座打通了园区31个单位43个业务系统,接入了6000余路视频资源、1.4万余个传感器数据,汇聚超过3亿条政务数据,支撑各项智慧应用。

“未来园区”建设的新航道

新时期,推动“未来社区”建设,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是摆在苏州工业园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共同开发建设的现代化新城,园区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人才队伍,是新加坡城市发展经验的中国化。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使得园区拥有别处无可比拟的核心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园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自身优势与国家大政方针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一方面,把握数字经济的时代潮流与机遇,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园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个突破的机会,加快培育和吸引新时代综合性人才。以“中国化的新加坡经验”为差异化优势,带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验“走出去”。

智慧城市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服务形态”,这种服务包括数字城管、社会管理、规划建设、人防管理、交通旅游、水利水文、人口卫生、市政管理、综合管网、城市照明等,初衷是“以人为本,让生活更便捷”。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园区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信息产业的集聚使得园区成为数字化发展的高地。近年来,园区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已建成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集聚科研院所42家、各类研发机构1146家,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哈佛韦茨创新中心、培东纳米技术创新中心等顶尖科研机构落户园区,百度、华为、苹果、微软等著名企业在园区设立产业基地或研发中心;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计划人才159名,其中创业类占全国7%;集聚上市企业4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R&D(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所必需的人、财、物)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7件,获得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称号。

园区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发展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未来培育产业主要是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天航空和军工。除此之外,加快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主体,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领航区域高质量发展,园区要从政策、金融、人才等多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创新土壤和生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园区”的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科技为工具、以创新为指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智慧园区,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