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女规划师的“四重身份”
2021-03-08 10:17:40    作者:李睿明

ImageFetcher (7).jpg

“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不是做城市规划的。”谈到刚工作时的情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菁依然记忆犹新:1987年,《城市规划》杂志社举办了第一届青年论文竞赛,张菁投了稿并获奖,不久后,有一个机会让她可以到杂志社工作。

“在面试时他们问我,到了杂志社编辑部会不会写文章,我说曾向论文竞赛投过稿,得了佳作奖。”说到这里,张菁笑了,仿佛这一幕就发生在昨天。

青年论文竞赛的佳作奖,开启了张菁为期10年的编辑生涯,也奠定了她与规划事业30余年的不解之缘。

从编辑“变身”规划师

对于那时的张菁来说,尽管论文获奖,可她还未能像今天这样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这一职业的责任担当。

“当时我对于城市规划的理解还是朦朦胧胧的。”在张菁看来,相比做规划设计,编辑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需要“安安静静”去做,同时也承担着沉重的责任——对专业敏感、对文字负责。正是在编辑工作中,张菁完成了作为规划师的前期“沉淀”:对规划行业的认识逐渐由模糊到具体、由笼统到系统,不断加深着对行业的理解。

张菁从事文字编辑工作的10年间,我国城乡建设快速推进。伴随着城镇化,城市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场所以及体制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规划也受到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着重强调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强调城市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突出的牵头工作,作用就是引导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张菁一边说,一边拿出一本书,那是她参与编制的《城市规划资料集》。厚厚的资料集共有11册,足足摆满了书架中的一整排。

“汇编资料集是很辛苦的,需要潜心去做。”回忆起汇编工作,张菁这样说。“潜心”是张菁反复强调的工作“秘诀”,也正好对应她的人生感言——业精于勤。

“汇编资料集不仅需要个人的投入,还需要团结行业内很多技术力量,大家一起来做。对我而言,能非常系统地去理解规划界的方方面面,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也是一门科学,它有着强烈的技术特征。因此,在规划行业中,这套资料集的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作为规划设计人员的基本工具书和重要参考资料,收录了大量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填补了国内城市规划方面资料的空白。在日复一日的基础性工作中,张菁也收获了两个“非常”:“编辑工作锻炼了我非常严谨的文字功底,还有对行业热点非常敏锐的判断力。”打开资料集第一册的扉页,张菁看着自己的名字,感慨地说。

“如果没有那10年的编辑工作,我可能没有今天做规划设计时的敏锐和严谨的态度。”

让老百姓作为规划的最大“甲方”

张菁的办公室被各类规划书籍、资料占据着,以至于让本来不小的办公桌显得有些局促,现在她已经是参与过诸多国家层面规划、荣获过国际规划师学会的学术著作大奖的知名规划师。与张菁刚刚迈入规划师行列时相比,今天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市型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更加强调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公共政策属性及依法行政要求。”张菁说。

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变化,城市规划的定位也在变化,但不变的是规划的目标,即如何让城市成为人民生活的幸福家园以及人类文明的恒久载体和创新驱动的动力,正如张菁所概括的,“规划是为了民众。”

提起规划的意义,张菁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在做某城市的规划时,她发现有开发商打算将一处城市结构性绿地变成小区内部绿地。张菁顶住多方压力,坚持将绿地作为公共绿地,经过一番努力与协调,最终绿地没有被纳入小区,而是继续作为公共资源对市民开放。

“公共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属于老百姓的,而不是私人的领地,我们一定要维护。”张菁说道。她坚信,规划师的责任并不仅仅限于规划本身,还需要对市场行为进行“管控”,形成无形的“抓手”,同时要不断考虑老百姓的需求,继而在规划中不断满足他们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规划师不仅要看到给你付钱的是甲方,实际上你也是一个社会工作者,背后有老百姓的利益,要维护它、保护它。”

规划做得好不好,是用人民的满意度来衡量的,这既是张菁对于规划的标准,也是她作为规划师快乐的源泉。“在那片公共绿地被保留下来后,有市民来到我们的驻地表示感谢。我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作为一名规划师还是很高兴和感动的。”说起这些,张菁眼中有光。

为女性规划师“代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一支“娘子军”,女性职工约占全院职工的40%,而放眼整个行业,该院只是女性规划师撑起“半边天”的缩影。据张菁介绍,中国女规划师是我国城市规划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她们从事规划科研、设计、管理和教学等工作,与男性同行一道,奋战在规划建设的第一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觉得,女性还是挺适合做规划工作的。”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的张菁这样为自己的同行“代言”。

在张菁看来,女性具备两个显著的优点:善于协调,善于聆听。“女性特别善于处理家庭中的关系,比如婆媳关系、子女关系、夫妻关系等,如果把这种协调能力用于工作,就能很好地协调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张菁认为,城市是“小家庭”和“大家庭”的辩证统一,即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家庭,规划师需要协调多方关系,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规划师还需要聆听各方面诉求,如政府诉求、企业诉求、民众诉求等,而城市发展本身也有许多诉求,因此,规划师扮演着考虑多方诉求后综合协调的重要角色。

除了协调与聆听的能力,张菁眼中的女性还是情感细腻的,而这种细腻成为了规划师战略思维之“大”的“小切口”——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的制定,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达成共识,要让多方达成共识,就需要考虑问题全面细致。例如女性长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思考如何通过步行就能方便使用城市空间内的不同设施。当女性规划师做居住区规划时,普遍强调“全邻友好”,即规划同时满足老人、孩子等不同人群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这种让不同居民都能感受到便利和幸福的规划设计,恰恰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从而构建起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

“还有一点是爱美,爱美是女性的天性。”张菁笑着说。“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强调美好空间,特别是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当女性将爱美的天性带入职业中时,塑造的是精细化的美。”

张菁的身旁摆放着许多照片,有的是参加工作不久后拍摄的,照片上的她留着长发,浅笑间透出羞涩;有的是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与同事一起身着盛装的留影,优雅从容;但更多的是工作照——无论是出席会议还是外出考察,都时刻显示出作为女性规划师的自信、沉着、干练。张菁骄傲地表示,作为长期坚守在规划战线的工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女规划师们,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工作性质,她们需要长期出差,有时由于现场调研或驻场,更需要连续在外几个月,但她们主动克服自身和家庭困难,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抗震救灾现场、支边一线、社区基层,总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我们女同胞取得这么多成绩?我想,还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是爱美的女性,是编辑,是规划师,也是老百姓的“乙方”。拥有“四重身份”的张菁,职业生涯如同她书柜中的荣誉证明般丰富: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可面对镜头,这位见证、参与改革开放以来规划事业发展的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脸上又浮现出昔日照片中的羞涩。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很多优秀的女性,我只是她们中一个非常普通的代表。”

□李睿明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