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全国政协委员王翠坤: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
2021-03-08 10:35:47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丽

ImageFetcher (11).jpg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国家对科技创新又特别重视支持,作为科技界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翠坤说。

履职3年多来,王翠坤围绕“数字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工程设计审查制度、转制科研院所发展、建筑低碳发展、激励培养高端建造人才等话题建言献策。

面向未来,王翠坤坚定地表示,“展望新百年,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眼里有光,一定牢记责任,积极履职尽责,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加大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是进一步促使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坚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如期实现目标要求,兑现庄严承诺。

今年“两会”,王翠坤联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带来“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低碳发展的提案”。“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量每年约20亿吨,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约20%。如考虑相关建材生产、运输等,将占全国总排放量的近40%。”王翠坤表示。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对兑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构成巨大挑战。建筑领域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翠坤认为,当前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我国新增建筑工程建设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18%,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低碳建筑发展贯穿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任重道远。

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国建筑面积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每年仅在使用过程中的运营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不少既有建筑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状况。

大体量高碳排放提前达峰难。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十年内仍会持续攀升。据测算,若维持现有建筑节能政策标准不变,碳达峰时间预计在2038年左右,明显滞后于全国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要完成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建筑业节能减碳面临空前挑战。

针对以上情况,对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王翠坤提出以下建议:

注重新建建筑全产业链低碳化发展。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建筑的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建造等环节,都必须加大低碳化考量。在设计阶段,应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方面,建议持续提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到2025年,新建建筑节能水平较2020年提升20%以上;到2035年,新建建筑基本达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推动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积极开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另一方面,结构设计统筹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包括震后修复等因素影响,注重采用适改性强、性能高的结构体系以及高性能、高耐久性材料,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时注重加大绿色建材的应用。在生产和建造阶段,加大绿色建造力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减少碳排放。

注重建筑运营维护期功能提升,有序推动既有建筑全面改造。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力度支持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提升,同时注重对建筑抗震等安全性能的提升,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达到减碳效果。

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大拆大建。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严格控制未达使用年限建筑的拆除,避免资源浪费。

大力推动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重点推动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因地制宜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供暖、制冷及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

激励培养高端建造人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工程建设行业勘察设计领域已持续30年开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通过此项评选,造就了一大批勘察设计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为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

“在工程建设领域,勘察设计和施工建造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高水平的勘察设计,就没有高水平的工程产品。同样,没有高质量的施工建设,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建造。”王翠坤表示。为此,她联合冯远、王美华两位委员带来“关于建议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工作的提案”。

为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激励培养高端建造人才,王翠坤建议:

开展“工程建造大师”评选,完善工程建设全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设既包括勘察设计,也包括施工建造。进入新发展阶段,工程建设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已经成为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集土木结构、机电设备、智能控制等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作。优秀的施工建设组织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积累以及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同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一样,都是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从工程建设全过程看,参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开展“工程建造大师”评选,是对行业人才建设的强化延伸,是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人才队伍建设的扩展和完善。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技术人才主要包括注册执业资格人员和院士等。和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一样,“工程建造大师”将完善全行业高端人才梯队建设,形成完整的工程建设专业人才序列。“工程建造大师”与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共同组成完整的领军人才评价体系,将极大激发全行业技术人员钻研技术、提升技能和开拓创新的热情,激发全行业高端人才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王翠坤认为,为顺利推进相关工作,可以参照现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制度和评选范围,设立评选委员会,开展“工程建造大师”评选工作。

此外,王翠坤还带来“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强化转制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支撑作用的提案”。

“转制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支撑,如何更好发挥转制科研院所独特的作用,对有效突破产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王翠坤表示。她建议,进一步明确转制科研院所在基础性、社会公益性、国家战略性等科研工作中的地位;突出创新在转制科研院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转制院所集聚。

本报记者 周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