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全国人大代表田春艳:守护“脚下安全” 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2021-03-08 10:38:37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霞

微信截图_20210308103723.png

“今年是我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4年,我带了4个建议到‘两会’。其中,城市道路塌陷灾害防治问题是我多年来持续关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田春艳告诉《中国建设报》记者。

对于人大代表应该如何更好地履职尽责,田春艳有自己的心得:“首先,要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入手,对发现的问题多调查、多研究,这样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其次,人民代表为人民,一定要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人大代表还要努力开拓视野、提高站位,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角度看待自身职责,在履职过程中要敢担当、有作为,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要有‘钉钉子’精神,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尽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她如是说,更如是做。多年来,田春艳立足本职,结合自己专业方向和日常科研工作,广泛联系群众、收集民意,在去年联合其他人大代表共同提出“关于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议案”基础上,今年又提出“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塌陷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等建议。

用心履职

当好“工程医生”

自毕业以来,田春艳从青涩的大学生一路成长为总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评估经验。她说:“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工程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我们是给桥梁、道路等工程结构‘把脉’,保证工程安全和健康。”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更是用心履职,努力为解决“脚下之危”寻找答案。

城市道路塌陷事故一直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难题,“脚下之危”亟待解决。近年来,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综合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风险预防、监测、预警及应对能力建设,提升城市道路安全韧性,政策引导效果初显。“但也要看到,在城市道路塌陷灾害预防和治理方面,我们仍然在路上。”田春艳表示。

城市道路塌陷灾害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田春艳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城市道路抗灾韧性,有必要对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探查与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研究投入及取得的成果还远远不能支撑防灾减灾的需要。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建议“十四五”期间将灾害机理、道路塌陷风险探查技术、道路塌陷风险监测与智慧感知技术、新型道路材料或结构等设置为行业重大研究课题。

对症才能下准药。在基础研究中,灾害机理研究必不可少。城市道路塌陷原因复杂,目前已总结出地下管线渗漏、地下工程施工造成路基土扰动、道路反复开挖回填不密实、雨水长期浸泡、易沉陷的地质构造等原因,但针对灾害机理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水文状况,每个城市的地下管线分布、建设年代及运行管养状况各不相同,地下工程施工频繁程度与技术水平也千差万别,因此对于道路塌陷的机理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地域开展研究。

“目前对道路塌陷数据收集、分析与挖掘也不够,建议建立完整、动态、开放的道路塌陷灾害数据库。”田春艳说。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发生很频繁,有些城市高发期每年一两百起甚至几百起,部分城市做了一些数据收集、分析整理,有学者进行了初步归纳和研究,得到一定的灾害防范经验。但仍有更多数据没有及时收集,塌陷原因没有进行深入挖掘,采取的应对措施没有及时分析评价,这给之后的防灾减灾带来了困难。

信息共享

建立道路塌陷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让城市多一分安全‘韧性’,才能有效提升应对各种‘突发病’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田春艳说。在基础研究和数据库收集基础上,目前防灾减灾信息一体化程度不够,对灾害风险性的综合评估不够。她建议,连通各类信息平台,建立道路塌陷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系统。她提到,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灾害评估和预警监测至关重要。只有做好这一步,我们才能提高城市的安全韧性。现在问题在于这些平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信息割裂给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带来很大困难。

田春艳建议,逐步采取措施使上述信息系统能够融合共通,实现数据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智慧的道路塌陷灾害风险实时评估系统。评估系统要涵盖以下方面:确定城市道路塌陷风险基础性评价指标;根据城市地下管线运营状况实时监测系统分析确定道路受地下管线渗漏、开裂影响的高风险区;根据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施工进度、工艺方法、施工水平以及监测数据确定道路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的高风险区;通过全覆盖、高频的雷达探测得到的道路下方土体密实性实时信息,以及通过监测得到的路面高程变化值。将评估指标与以上相关信息数据结合,辅以专家分析,实现对城市各条道路节点塌陷风险的综合评估,形成一张有指导作用的道路塌陷风险动态预警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各地采取更多有效举措维护“脚下安全”指明了方向。“随着未来传感器技术的迭代、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城市道路塌陷灾害防治、修复能力会大大提高。”田春艳说。

本报记者 王晓霞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