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广州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人居环境室主任施雨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定须加快评估体系建设
2021-04-07 23:50:06    作者:程小红


ImageFetcher.jpg

为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月18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尽快完善保护名录,并推进挂牌建档。目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如福建已完成省内10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让1110座历史建筑全部实现“挂牌保护”;四川省广元市已全面完成7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和131处历史建筑的确定工作,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测绘建档任务。

广州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人居环境室主任施雨君对此表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和挂牌建档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非常有利于各地保护意识的觉醒。从长远考虑,建议各地主管部门在摸清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底数基础上,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并加快建立可持续的评估制度体系,在城市开发和城市更新等建设项目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估认定,实现长效动态管理。

中国建设报:目前全国都在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挂牌和建档工作,这项工作中应注意些什么?

施雨君:首先是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标准问题。国家层面在开展相关工作之初就已制定相关参考标准,但是历史文化街区是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由市县人民政府公布,需要各地在认定和确定中,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在国家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点,细化和补充地方要求,确保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历史文化得到延续。

其次是贯彻落实应保尽保原则的问题。今年是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挂牌收官之年,各地需要查漏补缺,尽快将符合标准的街区和建筑纳入保护名录。此外,应进一步延展和丰富保护的内涵,今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强调要将近现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的代表性建设成果进行认定。

最后是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该项工作启动于2018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要制定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三年行动计划,统一了测绘标准、明确了成果归档要求,确保各地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推动测绘建档工作。针对历史建筑数量多、范围广、任务重等现实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创新提出鼓励将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新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测绘工作。此外,还组织编制了《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这一行标,进一步规范历史建筑数字化成果,并确保满足实际管理、保护利用实践需求。2021年是收官之年,各地工作任务较重。

中国建设报:您刚才提到了几个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对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施雨君: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上,建议应以省为单位,在国家参考认定标准基础上推出符合各省实际情况的认定标准,对国家标准进行细化,侧重协调性和实操性,从而形成既有统一性和普适性又有一定独特性和地域性的全国一盘棋格局。如广东省专门制定了《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认定办法》,明确评价标准、细化评价指标,规范申报材料,确保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工作有序开展。

对于应保尽保问题,一是注重普查范围的广度,街区不仅局限于传统居住区和商贸区,能够体现当地发展建设的老厂区、老港区、老校区等也可以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二是注重历史维度的完整度,特别是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历史进程的生动实践和建设成就;三是注重完整性和真实性。纳入保护名录的应是承载地方价值特色的真实载体例证,应是历史存留的原物。例如广州市将建成于1991年的广东国际大厦认定为历史建筑,就是因为它是当时国内层数最多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其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此外,广州市还围绕广交会这一见证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将一系列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界80年代陆续建成的配套建筑,如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建筑群、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旧址、白云宾馆、流花宾馆等,公布为历史建筑。

对于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建议各地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测绘标准,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按时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如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针对地方财政困难、历史建筑分散等难题,强化主体责任,筹措资金,统一组织专业技术团队,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全区历史建筑分批进行测绘建档;广州市运用3年时间,陆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全息摄影技术,为每一座历史建筑量身打造3D“身份证”,目前已完成700余处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工作。

中国建设报:历经岁月洗礼,历史建筑难免出现墙体漏水、外墙破旧、楼梯老化等问题,在具体修缮改造过程中,保护和改造的尺度关系应该如何把握?

施雨君:目前部分地区历史建筑确定保护工作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很多地方为完成任务而完成,并未具体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问题。一种倾向是将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同看待,要求像后者一样高标准保护修缮,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大量历史建筑处于失修状态;另一种倾向则是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进行历史建筑改造利用,造成建设性破坏。

这些方式都不可取,既不能任由百姓自己改造,也不能“一刀切”完全不准改造。因此,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重要的是要弄清历史建筑到底要保什么。其实每栋历史建筑都有最关键、最重要的核心保护价值要素,如山花、门窗、结构和外立面等。在保护和改造中,建议先确定每栋历史建筑的核心保护价值要素,明确每栋历史建筑的保护底线,然后再对每栋历史建筑提出“一栋一策”的保护利用建议。

另外,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在保护和改造尺度关系上,我认为可以更大胆些。只要不涉及核心保护价值要素,都可以按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适用现代生活等原则进行尺度调节。比如更换不涉及核心保护价值要素的门窗时,可允许更换为类似色号、形状的门窗,不用过于强调必须木门换木门、木窗换木窗,否则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会非常困难。

中国建设报:广州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都有哪些创新之举?

施雨君:广州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上做了很多工作,尤其在保底线上有很多创新之举。例如,为了避免在建设项目中出现抢拆或故意破坏有价值建筑的事件,广州通过立法创新性实行了预保护机制,对还未列入保护名录但有一定价值的建筑进行提前保护。另外,广州还要求所有控规调整、城市更新项目需同步编制历史文化遗产评估,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列为预保护对象,也允许个人或单位在发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时向政府提出将其列为预保护对象。

2013年开始,广州专门开展了覆盖全市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大普查,明确了保护体系及不同保护对象的认定标准,组织专家论证,将普查出的所有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分类纳入其中。为了做到应保尽保,实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分类分级管理,广州在历史建筑之外还创新性提出传统风貌建筑概念。其中,历史建筑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管理,价值相对较低、但构成一定历史环境的传统风貌建筑则由区人民政府公布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大多是私产,考虑到高标准要求居民修缮住房可能会遭遇他们的不理解,也会给他们生活成本、使用成本、时间成本造成大幅上升,广州专门为所有历史建筑制定了保护图则,明确每栋历史建筑的核心保护价值要素,且制定了修缮技术导则,并聘请第三方技术团队向公众免费提供修缮咨询服务。

□程小红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