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时尚达人”赵大爷
2021-04-14 22:04:03    作者:王杰

“剩菜剩饭投入绿色厨余垃圾桶里,电池、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谈起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分类“守桶员”和“时尚达人”的赵大爷说得头头是道。

赵大爷做公益从不含糊,年轻时便义务献血、植树,扶贫惜老;退休后,“清闲”的他反倒更忙了,为地震灾区、贫困学子捐款捐物,组织小区里的老年人徒步健身……近几年,市里刮起了垃圾分类的“时尚风潮”,赵大爷不甘落后。他说:“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得冲在前头。”

社区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后,赵大爷听说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很快报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这位古稀老人正式“上岗”,带头做起垃圾分类志愿者。

万事开头难,如何将不同垃圾投放在不同垃圾桶里,曾一度让他大费脑筋。“别看垃圾桶只有4个颜色,可要分别记住哪些垃圾投放在哪个颜色的桶里,对我这个老汉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岁数大了记性不好,死记硬背就是最管用的办法,守桶的时候如果没人扔垃圾,我就盯着分类表复习。”

刚当上垃圾分类志愿者那会儿,赵大爷积极向邻居普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可听的人多,真正做到的人少。归根结底,大家还是怕麻烦。

为了提高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赵大爷制作了两张表,记录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情况,一张记谁家参与了分类,另外一张记怎么分、分得好不好。谁家投放的垃圾不对,他手把手地教大家重新分类,并将废旧书本、报纸、纸箱、易拉罐等回收,换成纸巾、香皂、小毛巾等日用品,再根据大家的“成绩”,赠送“礼物”。这激发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兴趣,慢慢地参与垃圾分类的人越来越多了。

垃圾分类推行一段时间后,小区居民的分类意识逐渐提高,但是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还不能完全掌握分类的“法门”。

一天,张阿姨提着垃圾袋来到垃圾桶跟前,便将手上的垃圾袋口朝下,捏住袋子的底端,将袋子里的垃圾一股脑儿倒进垃圾桶里,又使劲抖了抖,这才把垃圾袋和另外一个小袋子一起扔进旁边的灰色垃圾桶里。“老张,那里头有两根玉米核,不能扔在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张阿姨刚扔完垃圾,赵大爷说,“玉米核虽然是吃剩下的,可不属于厨余垃圾,得跟其他垃圾扔一块儿。”赵大爷嘴上说着,手上也没闲着,快速拿起垃圾桶旁的木夹子在桶里翻了翻,夹出了玉米核,确保垃圾分类没问题。张阿姨伸出大拇指:“老赵,哪类垃圾投放哪个桶,你门儿清,得向你多学习啊。”

不仅垃圾分类门儿清,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赵大爷还发明了配合垃圾分类使用的“神器”。小区的垃圾桶一米多高,有时候赵大爷瞅着桶底错投的垃圾,而手中的短木夹子却派不上用场,只能踮着脚尖、半个身子扎进桶里挑出。他找来铁棍自制了单爪弯钩,后又升级为双爪弯钩,桶里比较深、比较重的垃圾袋也能轻松提起。单爪铁钩、双爪铁钩、手持破袋小刀片……借助这些工具,赵大爷的工作得心应手。

社区安排的守桶时间每天只有4个小时。赵大爷“下班”后,不自觉地会在垃圾桶边“加个班”。为了避免他不在的时候,居民错误投放垃圾,赵大爷还想出了“土办法”,在四色垃圾桶旁放了几个水桶,并且竖起一块写有“如果志愿者不在,您又不知道垃圾该投放到哪个垃圾桶,请先把它放在水桶内”的提示牌。如此一来,既有效避免了志愿者在垃圾桶里再次分拣垃圾,也避免了垃圾乱堆乱放。

当垃圾分类“守桶员”,赵大爷是认真的。在做好志愿工作的同时,他还将老伴儿发展成了“编外守桶员”,在空闲时间“接力上岗”。不少老年居民被赵大爷“赶时髦”的精神感染,加入了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行列。

“张嘴问一句,伸手帮一把,用心盯一下”,在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中,大家找到了乐趣与价值,重新焕发青春。

□王杰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