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让城市回归自然——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美丽城市建设
2021-04-28 21:49:00    作者:靳俊伟

随着时代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已从物质文明建设时代迈向精神文明建设时代,人们更加关注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要致富先修路”的时代早已过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当前的奋斗目标。如今中国需要有美感、有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传统的灰色构筑物正逐步被更生态、更灵动的绿色构筑物取代,在“十四五”时期“建设美丽城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内涵意义:鼎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城市建设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彰显城市特色,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这既是一种遥远的回望,也是一种漫长的呼唤。人类工业化之前,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超然物外,也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自然闲趣。而今更多的是钢筋水泥的城市与不见踪迹的大自然,但人类毕竟是自然的产物,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回归自然的形式很多,有新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也有绿色发展的推广与坚持。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时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美丽中国建设不仅要注重“绿水青山”表象层面,更要关注高质量绿色发展问题。

美丽城市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有助于加快我国城镇绿色发展、提高人居环境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

发展瓶颈: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

现有城市建设理念与人民对美丽城市的追求还存在差距。人民对美丽城市的追求更多体现在自然美、生态美、和谐美。由于当前城市建设理念缺少生态化、特色化和地域文化,大部分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有些城市故意“开山辟水”,形成资源的浪费和美学的疲劳。

“不充分不平衡发展”是目前美丽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充分是指生态建设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够紧密,没有系统地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态问题出现的根源,应将美丽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发展和转型中。不平衡是指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影响生态建设相对落后。此外,农村虽然在推动厕所革命等建设,但乡村生态建设较城镇仍有不少差距。

发展方向:抓好规划、环保及绿色转型

坚持规划引领、理念先行。一方面要加强体系建设、完善评价标准、不断健全机制,增强美丽城市建设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绿色发展指标、高质量发展指标、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等深入联系;另一方面要推动生产、生活等领域协同治理,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驱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美丽城市建设应结合地域特色及历史文化打造特有的风格,实现城市、自然与人文环境平衡发展。如重庆轻轨依山而建,将自然地貌与城市建设充分融合,在楼宇穿梭间体验着城市的美丽。

此外,应加强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建设湿塘、雨水湿地等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和抵御灾害的能力。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建立智能物联网、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生态。

推进环境治理,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钢铁、煤炭、煤电等行业节能减耗,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排污许可制度,进行“散乱污”整理。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实现绿色出行。大力改善交通路网结构,优化出行方式,打造便捷高效、安全可靠、低碳环保的绿色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实施精准治理。应持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针对高密度城区打造立体绿化应对气候变化。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坚持“厂网河一体化”的治理思路,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持续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对农村地区,要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工业废水,应进一步加强园区工业废水处置,针对不同性质废水,完善相关排放标准,减少对市政管网的负荷。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鼓励绿色种植,大力推行有机肥料;规范畜禽水产养殖,进行生态养殖,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严防水产养殖引起的水环境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严禁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加强污水厂污泥处置,在保证完全处置的条件下最大限度进行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推进绿色转型,合理配置能源资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碳中和也称作“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主要来源于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精神。

推进绿色转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尽最大可能提高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依据地理位置进行江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的开发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目前以“互联网+”为手段、智能化为基础,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

加强能源回收利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包括各种固体污染废物的有效治理研究、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运体系研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制造体系研究、建筑废弃物减排利用协同处置体系研究、全程覆盖和精细高效的监管体系研究等。同时,要提高雨水、再生水等利用比例,节约水资源。此外,可增设热泵站对处理后污水热能进行回收、对污泥进行消化和焚烧处理,生成天然气、电力等再生能源。

试点建设:探索因地制宜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美丽城市建设路径的内容比较空泛、实操性不强,仍处于探索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建设对于美丽城市建设及推广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比如,重庆积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将广阳岛作为试点,按照“绿色、低碳、循环、智能”的理念修补和建设岛内基础设施和人文设施,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生态本底的影响。作为美丽城市理念的践行者,广阳岛试点对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正是美丽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方针,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城市,有助于推动城市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男,42岁,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重庆市第二届优秀青年设计师。海绵城市专家、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勘察设计专家、重庆市环保局评估专家。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

担任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生态环境院院长。从事勘察设计工作18年,主要专业领域为给排水管网设计、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等。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曾获重庆市优秀设计一等奖、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靳俊伟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