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让规划思想在碰撞中升华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第一届青年规划师论坛观点集锦
2021-04-28 21:55:51    作者:杨梦晗

ImageFetcher (2).jpg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第一届青年规划师论坛现场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科学规划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要做到科学规划,就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尤其是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为此,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公司”)举办了第一届青年规划师论坛,倡导青年规划师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探索规划实践的前沿,彰显社会责任。论坛共有15位青年规划师参加,交流汇报的项目类型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新技术等领域。论坛上午由北京公司总规划师尹强主持,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朱波、刘继华、王佳文以及副总规划师张莉作为点评嘉宾;下午由朱波主持,尹强以及副总规划师郝之颖、张如彬、王宏杰作为点评嘉宾。

北京公司建筑设计所周勇:

对城市更新工作应该有“新认识”

北京公司建筑设计所所长周勇结合所在部门近5年承担的37项城市更新类项目(遍及12个省、市、自治区),作了《事件VS趋势——城市更新业务的认识和思考》的报告。他认为,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工作条件的差异性、工作方式的多样性、工作目标的实效性、工作过程的长期性,是城市更新不同于以往传统规划设计业务的显著特点。因此,具体工作既要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因城施策,又要持续关注重点难点,全程伴随、持续深入。他从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科技研发、市场营销4个领域,对城市更新工作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生产经营方面,要立足自我,瞄准细分市场,探索“企业+企业”或“企业+政府”的合作模式,积极寻求强强联合;生产组织方面,要依托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北京公司的平台资源,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同时在专业机构架构上进行优化或整合;科技研发方面,要强化流程意识,确立自身的核心技术;市场营销方面,要树立行业地位、增强企业的品牌价值,培养领军人物。

朱波对此进行了点评:报告并非传统技术交流,重点讨论的是对城市更新工作的“认识”。总的来说,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从定位内涵、政策机制、市场环境、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认识城市更新这项系统性工作。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明确城市更新工作的内涵及重要性。城市更新工作对公司机制体制和管理办法的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大家打开思路、共同探索,为公司的城市更新业务板块添砖加瓦、献计献策。

北京公司规划设计四所李浩:

区(县)级规划承担市区联动 协调平台新角色

北京公司规划设计四所主任工程师李浩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对区(县)级战略规划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及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区(县)级战略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承担了市区联动协调平台的新角色。一方面,作为衔接市区两级规划的先导平台,战略规划通过关键问题研究,从自上而下市级传导要求和自下而上区级发展诉求两个角度,提前谋定管控底线、战略空间平台等重要事项,确保市级规划可传导、可落实。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的区(县)级战略规划更加突出实施导向,规划重点由愿景式的“战略引领”转向市区联动的“传导落实”。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区(县)级战略规划需要面向存量时代的发展要求,由关注“大格局”转向关注以存量和人本空间为主的“小空间”。为此,“江北战略规划”提出了“结构织补、功能织补、生活织补”的城市更新与内涵提升路径。在实施导向和更新导向双重影响下,区(县)级战略规划的重点应由结构格局向节点抓手转变,通过重要空间节点的落实,形成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技术路径,由蓝图式规划向实施行动转变。

张莉对此进行了点评:报告契合了当前规划体系重构和城镇化发展下半程的两大背景,新时期的战略规划内容不断演化。一方面,战略规划充分发挥了内容弹性灵活的特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起到了上下协同、规划织补的作用,成为市、区协调联动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战略规划对城市结构、功能、生活等进行织补,探索了存量发展导向下,规划如何通过转变空间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白金:

设计引领、强化服务、创新方法 推动规划有效落实

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副总规划师白金以“从规划编制到实施服务——海口江东新区起步区规划与实施工作”为题作了报告。他提出三方面实施策略,以解决江东新区建设中有关规划理念与规划实践有效落实的关键性问题。

一是突出设计的引领作用,通过多专业协同方式,协助推进新区建设实施工作。按照“三个一”(一个平台:建立1:500的地形图工作平台,有效保障工作基础协调统一;一个机制:建立规划协调统筹机制,确保支撑体系落地实施;一套图纸:多专业融合,推动土地出让、开发建设工作开展)协调统筹实施规划方案。二是强化驻场服务,深度参与规划管理。如:配合甲方驻场办公,持续解决紧急关键问题;由甲方成立江东设计工作营,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作为设计营的牵头单位,多专业协同,配合解决重难点设计问题;全面辅助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区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三是勇于在工作方法上探索突破,确保建设新理念的有效落地。比如,为充分实践“窄路密网”的开发模式,对街道空间进行精细化管控探索。尤其是在系统梳理、协调解决“小退线、高贴线”要求下的建筑消防问题上,采用以场地为主、路面为辅的方式统筹布局消防作业空间,既能塑造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又能保障主要道路景观形象,同时还能体现临街商业界面的吸引力与可达性,从而切实保证活力街道的落地。综上所述,通过慎思创新的工作方法,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对下一步工作的有效传导。

刘继华对此进行了点评:报告是编制方法和技术细节的集合。作为大尺度新区的伴随式规划,江东新区项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运用多专业协调、全过程服务和整合性实施的方法确保规划理念落地;注重刚性管控、弹性引导和制度创新等政策规划工具的结合。希望项目组再接再厉,做好后续跟踪服务,把设计理念和规划“一张图”落实到位,争取成为北京公司整体性实施新城新区类项目的又一个典范。

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孙尔诺:

“1+2+6+N”总体架构 促进智慧园区全面发展

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孙尔诺作了《研究需求、量身定制——三亚中央商务区智慧园区专项规划》的报告。报告在明确智慧园区概念及三亚中央商务区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1+2+6+N”的总体架构。“1”是指园区综合运营指挥中心,“2”是国内、国际两方面基础网络环境建设,“6”是指从产业、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应用体系的建设,“N”是指围绕中央商务区的需求和特点,建设智慧产业服务、智慧会展、智慧邮轮母港等具体应用场景。

据她介绍,项目从园区全面发展的角度,根据总体架构提出园区完整的建设内容,重点建设项目库以供中央商务区根据发展实际情况适时启动。项目本身属于智慧园区的顶层设计,主要是确定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纲领性文件,用于引导下一步各专项建设,进而引导具体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智慧园区或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项工程,也不是一项运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人本科技”为核心,通过政府的政策保障和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演进、不断生长,最终迈入智慧社会。

王佳文对此作了点评:这个智慧园区专项规划不只是某些智慧化设施的布局,而是属于智慧园区建设的顶层设计。该领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长期跟踪、不断开拓,与其他机构共同搭建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规划师的专业特长,以空间为载体,从功能复合性的角度出发,从智慧产业链条中挖掘出规划空间布局的提升能力,从而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公司粤东分公司翟娜:

总控联动让上位规划编制更科学

北京公司粤东分公司翟娜以揭阳惠来风电产业园详细规划为例,介绍了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下详细规划编制探索历程。在新的规划体系要求下,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模型化总规、资源配置组团以及实施性控规的技术路线。采用总控联动模式,即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或者总规的时候同步编制控规,通过对控规的反思研究,使上位规划编制更加科学。

据她介绍,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全过程参与,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既要满足政府在产业研究、项目策划、招商对接、规划推介等8个方面统筹规划要求,又要平衡各企业诉求,坚持底线、统筹协调,最终达成共识,促进项目精准落位。通过规划引领—策划方案—招商推介—方案优化,“揭阳模式”的探索最终形成可落地、能指导的详细规划。为了更好地促进自然资源的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规划意图始终贯穿土地管理的整个环节(规划编制—土地征收出让—开发建设—确权登记)。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编制一个好用、实用、管用、能落地的规划——陪伴式规划,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划,是能够真正起到调控作用的规划。

刘继华对此作了点评:揭阳惠来风电产业园项目虽不大,但揭示了很多大的道理。首先,对于如何认识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体系中地方规划体系构成的逻辑,报告中提到的战略性、协调性、操作性三个方面很有启发性。其次,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详规编制的技术方法需要注重多主体利益协调、多专业技术协同,通过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指导规划的落地实施。最后,精细化的设计、伴随式的服务以及协商式的编制过程,是存量时代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重要走向,需要在更多项目中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北京公司湖州分公司李斐然:

构建城市IP发展闭环生态系统

北京公司湖州分公司李斐然以“文化资源与文旅IP(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为题作了报告。她结合《南太湖新区全域总体规划》《长东片区的文化策划》《塘栖小镇概念设计方案》3个项目,介绍了从打造可体验性的IP1.0模式,到融入城市实体空间建设IP2.0模式,最终转化到更加发挥创意创造的3.0模式,让游客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不断孵化的IP历程。

她认为,IP未来发展趋势是从文旅IP上升到城市IP的顶层设计,不仅要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更要经营城市,共同构建城市IP发展的闭环生态系统。具体来说,从IP整合的高度去认识城市风貌、产业布局、空间规划等问题,在顶层设计上为城市IP找到独特的基因和理念,IP的背后由一整个产业链支撑。城市IP化过程就是将当地的文化符号扩展到产业的过程,通过产业经济门类的升级进一步提升城市IP品位,进而反推城市空间需求,反馈给城市空间规划团队。这是一种未来城市IP缔造模式。

据她介绍,北京公司湖州分公司文旅类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以规划设计为突破口,实现文旅产业链的全运作,对产业渠道、IP品牌研发、文创产品开发、项目运营、资金链搭建等进行全周期赋能,一改传统文旅类规划单一迎合市场需求的形式。

张莉对此作了点评:3个项目讲述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文化符号的场景落地和“文化+科技”的创新尝试,用文旅IP的线索勾画出文旅中心未来全产业链运作、跨界融合产业导入的发展前景,值得鼓励和肯定。文旅IP的设计、策划、包装是文旅规划最重要的环节,是文化旅游的真正竞争力所在。期待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文旅规划师们能够一步步把小IP变成大IP,最终打造成世界知名的IP。

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杨梅:

数字规划助力规划全过程决策

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杨梅作了《新时代背景下数字规划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她认为,数字规划相对于传统规划和智慧规划,将数字技术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包括规划编制、管理、实施、公众参与、监督评价等环节,为规划全过程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模型和优化方案,相较于传统规划有科学、高效、智能的特点。

据她介绍,为服务公司,现阶段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自主研发了规划项目管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服务于市场方面,已承接《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参与了《上海市大规划》《浙江省域数据治理》等数字规划系统建设项目,同时承担《城市研究量化模型集成平台》数字规划模型中台建设项目。通过承接以上项目,中心将新数据和新技术手段应用于规划全过程,服务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全生命周期,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科学治理作贡献。

王佳文对此作了点评: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我们当前所做的信息模型(无论是BIM〔建筑信息模型〕还是CIM〔城市信息模型〕)和运行管理平台(无论是城市体检评估平台,还是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都属于“数字社会”框架下“智慧城市”的一部分,要从这个大的背景来看待我们当前的工作,才能认识到规划工作数字化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阶段中规院和北京公司在规划数字化领域的基础薄弱,中规院院长王凯提出要“建设人文、绿色、数字中规院”,未来任务艰巨,在探索新技术领域时,要提升高度、把握深度、扩展广度、加大力度。

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胡朝勇:

CIM是智慧城市落地实现的关键技术

北京公司海南分公司一所所长胡朝勇以“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园区CIM建设”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CIM是智慧城市落地实现的关键技术、智慧城市的底座和催化剂。当前,CIM的应用重点是立足在一张蓝图的基础上,深化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以园区规范化管理为目标探索研究CIM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建设。

CIM不仅汇集了三维数据,也覆盖项目方案、建设和竣工全周期,对过程进行管控和展示,通过制定数据标准确定不同阶段模型的精度和属性,将不同空间颗粒度(包括城市、组团、社区、邻里街坊、地块建筑等)和模型对象及属性信息进行一一对应,实现全方位、全周期数字化,支撑精细化的管理需求。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CIM平台在解决传统模式下信息孤立和业务缺乏协同问题的同时,实现了从规划到城市建设、管理、运营的管控和精准实施,积累了城市数据,有效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和城市监督机制。

尹强对此作了点评:CIM建设工作需要多个团队配合,包括建筑、市政、交通以及数据团队,指标体系、建模指南等方面内容由规划团队主持。从BIM到CIM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CIM是信息管理平台可视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辅助审批项目,还可以辅助招商。希望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CIM主要功能、组织形式以及实施成效。

北京公司规划设计二所路思远:

寻找度假区差异化发展路径

北京公司规划设计二所路思远以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城市设计为例,对城市型旅游度假区空间布局进行了思考。他基于案例研究梳理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大核心特质,即拥有优势资源禀赋、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路径和产品体系明晰;顺应自然地貌,空间布局合理;空间品质卓越。

据路思远介绍,项目组首先结合供给和需求,对项目资源进行梳理,以四大主题群落为空间核心,整合多元业态,形成度假区的产品谱系。在空间布局方面,调整街区尺度以适应游乐、酒店、小镇等度假功能需求,塑造“群落集聚、城园共融、廊穿轴引、河湖联动”空间模式,按照“功能片区-开发单元-建设地块”进行控制指引;采取回归野趣的公园营建手法,恢复鲁西平原多样丰富的生态环境系统,体现公共空间开放和共享特征;构建以水绿为核心的四类建设模式,并建立蕴寓齐鲁文化的空间秩序之轴,塑造空间形态上从城市到绿化公园再到乡野地区的整体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路网格局,最大限度发挥核心景观资源价值。

他认为,城市型旅游度假区如何发展,首先要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要求,从资源禀赋、路径产品、空间格局、空间品质等方面寻找问题和差距,挖掘核心竞争力,明确切合实际的产品体系,找到度假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王宏杰对此作了点评:项目从空间布局、历史文化传承、蓝绿空间等方面入手,做了深入的研究,建议进一步研究旅游度假区规划要求,探索城市型旅游度假区内涵。

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任建峰:

聚合文化基因打造活力城区

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任建峰以三阳川新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地域文化保护视角下的规划编制探索历程作了报告。项目首先从本底出发,进行区域价值的再认识,从价值特征、历史文化以及生态角度,多维度、全尺度识别地域的本体特征。

任建峰介绍说,规划的核心思路是改变以生产空间和物流运输为核心的空间营造逻辑,实现以文化空间秩序为引领的城市空间营造路径。识别承载伏羲文化“天人和谐”的空间格局,保护以卦台山、渭河、导流山作为八卦意象的核心空间载体。重点打造渭河文化空间,强化渭河重要的人文轴带打造,融合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设施,将渭河单一的水轴变成复合的文化轴线,为三阳川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础。通过文化基因聚合来实现活力城区的打造,采用了基因街坊概念,结合地域和民居特色,形成了居住和公共商业两种院落空间组织模式。

他表示,项目以保护山水自然肌理、顺应文化本底为基础,核心目的是探索先底后图立项化的营城模式,妥善处理功能主义的融合与冲突,构建以自然文化空间秩序为引领、与城市生产功能相结合、低冲击可生长的发展框架。

王宏杰对此作了点评:项目历史文化挖掘透彻、山水人文资源和历史自然资源梳理清晰。建议从文化景观遗产的角度挖掘此地区的景观价值,从而判断空间格局、人文风貌的保护及延续。

北京公司江苏分公司席晓东:

灵活运用空间格局赋能乡村振兴

北京公司江苏分公司席晓东对南京溧水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践作了思考与分析,认为该项目包含了以下几大特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村庄规划调查、村民问卷等多元主体的访问方式,充分了解村庄村民的发展状态。坚持“共同缔造”,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用地布局优化与整个村庄发展思路紧密结合,整体谋划,形成村庄未来发展的整体思路,提升乡村活力。

突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注重上下传导,落实上位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采用指标弹性原则,通过不同用地指标策略应对发展不确定性。

技术成果规范性。编制过程中,强调对多元主体发展诉求意愿的吸收、专家科学意见的采纳以及多层次管理的适应。通过文本与图则对乡村地区的建设进行管控,强化成果的规范性。

席晓东认为,新时期编制村庄规划,在多元利益主体汇聚情况下,需要明确编制主体与服务主体均是村集体和村民。规划要灵活运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等空间格局,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追求实用性,编制对村民、村集体好用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成果形式;从产业发展动力处着手,灵活运用空间政策,实现乡村发展的内部循环。

郝之颖对此作了点评:乡村地区发展历经美丽乡村、城乡统筹等阶段,现在是乡村振兴时期。该项目所在的乡村地区就是当前乡村全面发展的代表,已经不是只满足一般乡村基本生活要求,而是包括生活、就业、生态等可持续长期发展目标。该项目在深入了解乡村地区发展特征和规划核心的同时,加强了对城乡差别的认识和对城市地区发展的多角度观察,是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规划很好的实践。报告中针对村庄提出的规划方法与策略对于乡村类规划项目具有一定启发性。对于乡村规划编制,要注意与城市在机制上的不同。

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金银:

面向全流程搭建“一张图”

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金银以“面向规划全流程业务场景的信息化支撑探索”为题作了报告。她结合《上海大规划系统》《浙江省域空间治理平台》2个项目,详细阐述规划“编、审、评、施”全流程的信息化架构。

在项目可研和前期分析场景下,通过建立详实可靠、动态更新的“一张图”数据资源体系,解决传统数据收集方式带来的数据来源不一、时效性不佳、合法性不明等问题。在方案编制场景下,一方面可依据总控联动的整体到单元的综合传导算法,将全域指标自动分解到实施单元,辅助总规向控规的传导;另一方面可依据差距比较评估的算法,判断各个单元控规编制或调整的紧迫度,指导详规的编制推进。在规划审批审查阶段,借助智能审查系统对审查规则开展技审,提高审查效率、优化审查精度、规范审查标准;同时依托空间数据库构建成果管理体系,保障成果流转能够支撑规划审批全流程线上服务的管理要求,并通过以业务为导向的数据字典建设保障地理信息系统(GIS)成果,保障能够完整存储和表达规划的管控内容。

在规划实施阶段,借助量化辅助分析工具进行空间供需平衡、项目合规性、自然资源现状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保障供需的合理匹配、有效衔接和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监测评估阶段,除了用途管制、监测预警和体检评估指标等规定动作外,还需要思考如何搭建契合城市特色的智慧化场景。

张如彬对此作了点评: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搭建空间信息平台是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重要内容。报告用有限的时间将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的背景、思路以及规划业务生态和信息生态有机融合的技术路线阐述得非常清楚,该研究富有开创性。报告分享了上海和浙江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案例,使点评嘉宾对信息平台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信息平台建设要依据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流程,依照管理信息化的逻辑不断完善内容,改善使用体验。规划编制者应主动思考为了促进空间治理的现代化、空间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需要对规划编制内容、技术方法、成果表达进行哪些调整和改变。

北京公司江苏分公司吴鹏:

州级国土空间规划强调战略性、协调性和结构性

北京公司江苏分公司吴鹏结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项目,对喀斯特地貌区的区域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行了探索。他认为,州级国土空间规划强调战略性、协调性和结构性。战略性是指明确全州目标定位、制定全州总体战略、形成保护与发展共识;协调性是指统筹开发保护格局,协调各县(市)关系;结构性是指构建全州空间结构,协调城镇群生产力与职能分工,制定分区分类的国土空间治理方案。

吴鹏介绍说,自治州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定性,确定全州目标定位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二是定量,明确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三是定界,明确州管边界、县(市)管边界协调原则,重点关注跨县(市)级行政区的边界统筹,进行州域一级分区划定;四是定清单,确定州级层面重大交通枢纽、市政基础设施、自然保护地名录等。项目所在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城乡发展等各种活动都需要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等新形势要求及资源大整合、环境大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两大一高”的主基调下,要关注地区文化、生态价值的释放。规划策略要注重创新保护和利用,寻找自身核心空间格局的组织,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州级层面全域全要素管控的重要抓手。

郝之颖对此进行了点评:该项目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中,州的行政建制并不在通常理解的“五级三类”体系中,因此,首先要针对特殊的建制层级识别州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作用和意义,强调这个规划在五级编制体系中发挥作用的重点、途径和有效措施。黔西南是贵州省自然资源和地理格局特征典型地区,存在空间高度分散、资源高度破碎、人口高度分散等特点,对城乡发展带来很大困难,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也是挑战,需要找到对应“州”的准确方法。项目组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分区分类管控技术方法。同时,针对黔西南自然地理格局的客观环境,把问题转变成特征,梳理特征导向下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保护的底线划定和空间布局、城乡结构与地理格局的融合,以及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引导的指标原则,值得同类项目借鉴。建议进一步研究分析地形破碎等问题对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李昊:

营造智能空间提升城市感知性

北京公司新技术中心李昊作了《面向未来的智能空间设计与营建系列实践》的报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探讨空间智能化交互模式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影响。

据他介绍,智能空间设计的目标和愿景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空间设计,提升人居环境的感知性和亲人性,并且创建城市的新形态、营建城市空间IP。智能空间设计共有6个方面特征,包括尺度、品质、复合、开放、交互、智能。

报告结合《崖州湾智慧城市专项规划》《衢州礼贤未来社区设计》《中关村软件园智能化改造提升》《重庆市广阳岛智创生态城城市设计征询》《面向城市更新的智慧社区规划设计》《景德镇红房子城市文化会客厅》6个案例详细阐述了智能空间的营造方式与内容。突出创新性,规划设计要回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提升品质效能。强调综合性,信息技术要与建筑景观、交通等空间要素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全流程跟踪,面向工程实施,推动城市与创新场景的深度融合与空间落地。打造生态系统,通过数字场景运营拓展创新业态,打造新经济生态体系。

张如彬对此进行了点评: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信息技术融入城市空间、打造智慧城市、营建智能空间,可以使城市的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更有趣味、更有温度、更加方便。报告通过6个案例,从智慧城市系统的构建、智慧社区的建设、信息产业园区和博物馆等特定场景智慧化设计等多个空间层面,对智能空间设计进行探索和思考,很有启发性。智慧城市建设、智能空间营造是未来规划设计的重要业务领域,也是国家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智能空间设计与传统的城市空间设计相比,在设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需要多专业的合作。

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林溪:

省市规划联动需“上下”共情、虚实转换

北京公司西北分公司林溪以“‘后脱贫时代’的国土振兴——基于甘肃省市规划联动的视角”为题作了报告。她在深入分析甘肃省经济发展与资源本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省级国土空间和定西市国土空间两个项目探讨了省市联动的规划应对方法。

重新审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运用多维度方法识别区(县)的主体功能,考虑生态服务重要地区分布的空间和行政区划差异,最终确定各区(县)的主体功能和开发模式。

高度重视城镇的发展带动引领作用。在落实省级规划对城镇发展导向基础上,省市两级规划联动对相关指标进行探讨,确认市级规划需求,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保障政策予以支持。

谨慎预视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定西市为支撑区域综合防灾,在城镇体系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进行了相关要素叠加分析,进一步确定要优先搬迁或重点整治的村庄。

在省市规划联动工作模式中,上位规划通过定量、定性、定形等方式,从规划刚性、深度、拓扑等维度对下位进行传导,下位规划从定位、政策、指标和设施等方面提出诉求。在规划编制方面,需要关注“上下共情”,明确上位规划和下位规划对于规划核心的价值判断;需要探讨舍与得的博弈,面对上位规划的约束,努力寻找破题与逆袭之法;需要注重虚与实的转换,确定主体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等相对定性要求如何在市级层面落实并进行空间管控。

张如彬对此作了点评:该报告是对自然条件制约比较明显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探索和思考。有别于传统规划多从经济社会发展、设施要素供应的角度寻找制约地区发展的原因,该项目从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区域生态演变以及资源本底条件等多方面,研究制约地区发展的根本问题与突出矛盾,并据此提出区域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对城镇化地区、农业地区以及生态保护地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空间引导策略,在研究方法、规划策略制定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下一步的规划深化过程中,可以考虑从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方面(包括人口的空间分布引导机制、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特色产业培育政策等),探寻规划策略落地实施的途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规划师是祖国规划领域的希望,北京公司首届青年规划师论坛不仅为青年规划师搭建了规划创新交流新平台,更让参会者的思想在碰撞中得到了升华、能力在学习中得到了提升。论坛将一年举办一次,持续让青年规划师的思想自由碰撞,为规划领域献上新的绚烂火花。

本报记者 杨梦晗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