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绿色建筑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
2021-05-24 22:48:41    作者:王清勤

“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将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由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较短,各行业均面临非常严峻的减污降碳压力。无论采用何种划分方式,建筑业都是全社会碳排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且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由于产业结构差异,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而建筑业碳排放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建筑业减碳或中和发展的程度将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

建筑碳排放需要考虑与建筑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拆除以及运行各阶段的碳排放量。我国目前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建筑消耗的钢铁、水泥等主要建材用量几乎与基础设施建设用量持平,两者合计占到了社会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推广实践绿色建筑的10多年中,通过施工图审查、标识评价,绿色建筑有效提高了建筑性能,带动了绿色建材、绿色施工以及绿色运维的发展。

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一直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所要求和鼓励的,并随着标准的修订进一步提高了该内容的权重。在2019年修订后的新版《标准》中,110条评价条文分别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个方面对建筑性能和环境影响提出了要求。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有:降低建筑采暖空调负荷、降低建筑运行能耗、采用节能电气、采取能耗监测并进行优化改进、采用可再生能源等;与碳排放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有:提升建筑适变性、建材部品的耐久性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采用全装修减少装修材料的浪费,采用天然采光、优化自然通风、设置可调节遮阳、降低热岛强度等措施以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虽然间接相关的评价指标现阶段难以做到逐一量化其碳减排的贡献量,但综合来看,实施绿色建筑减碳效果显著。通过对采用新版《标准》评价的9个项目碳排放情况的统计分析,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平均碳排放量为29.90kgCO2/m2a,比全国平均值60.78kgCO2/m2a降低了50.81%,居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平均碳排放量为14.13kgCO2/m2a,比全国平均值29.02kgCO2/m2a降低了51.3%。

与新建建筑相比,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碳减排的潜力更大。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超过600亿平方米,且由于建成年代标准低、维修不及时等原因,约有60%以上的建筑是不节能建筑,可以说存量建筑正是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大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可以推断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建筑部门整体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措施。以深圳某办公楼改造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7468平方米,建成于1991年,改造过程中增加的建筑材料碳排放和施工碳排放合计为345吨,改造后建筑运行可实现每年碳减排113吨,约3年即可收回碳排放增量,实现改造中和。现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从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施工管理以及运营管理七个方面对改造提出了绿色低碳的要求。和《标准》相似,与建筑碳排放直接相关的评价内容多集中在供暖制冷、电气照明、可再生能源以及生活热水等方面,而与建筑碳排放间接相关的多集中在运行管理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要集中在公共建筑领域,且在具体改造措施上,采暖空调、电气照明的设备性能提升和分区分组控制较为常见;而被动式设计、可再生能源、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欠佳。通过对12个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的计算分析,改造前单位面积碳排放83.05kgCO2/m2a,改造后碳排放为48.23kgCO2/m2a,平均减少碳排放41.93%。

“以人为核心”是新版《标准》修订工作的特点,在全面提升建筑性能的同时,新增了大量提升建筑使用者获得感、幸福感的措施,集中在健康舒适、生活便利、环境宜居3个章节。这些措施虽然与建筑碳排放关系不大,却与社会其他部门碳排放密切相关,如生活便利、交通便利将降低交通部门的个人碳排放。因此,实施绿色建筑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建筑部门碳排放,对于城市区域乃至整个社会降低碳排放也具备协同增效的作用。

毫无疑问,“双碳”目标将促使各行各业提高节能减排要求,加快节能减排进度。过去10多年的发展,使得绿色建筑在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产业联动方面具备了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业“双碳”目标达成的最优路径之一,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碳减排,助力整个社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

(作者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