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 西藏南木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奏响脱贫乐章 “搬”出美好希望
2021-05-26 22:18:58    作者:艾楠

坐落于雅江北岸的南木林县,一直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全县总人口15201户、8889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22990人,搬迁群众14157人,占全市搬迁任务的20.2%。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南木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通过奏响“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三部曲,实现了搬迁群众发展环境、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三新”转变,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不断形成。

奏响“挪穷窝”进行曲,实现了发展环境灿然一新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未开展以前,南木林县许多贫困群众居住在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多发、人广地薄的区域,农牧业收成得不到基本保障。同时,由于许多地区地理环境特殊,不利于人类居住,造成地方病多发高发,大部分群众长期受病痛折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极其严重。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对群众意愿、交通、医疗、生活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邀请专业技术部门对搬迁点的选址进行科学评估,将搬迁安置点选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发展前景广阔的湘河两岸,让贫困群众挪出世代居住的穷窝,搬进舒适便利的新家。

通过对搬迁点实施卫生室、幼儿园、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搬迁群众的就医就学得到有效保障。之前整村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吉龙村群众,在搬迁至地势平坦、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白玛当村后,全村发病率大幅降低,劳动力数量显著提升,搬迁群众通过“挪穷窝”,挪出了病痛折磨的困境,搬出了健康向上的新生活。

多样化发展模式得到有效保障。由于生产资源贫瘠,生产资料匮乏,搬迁前的群众大多只能依靠单一的、低效的生产方式谋生,生产能力极度受限。通过在搬迁点开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产业项目,搬迁群众积极投入各类产业建设,增收渠道大幅拓宽。搬迁群众通过“挪穷窝”,挪出了发展受限的窘迫,搬出了多渠道增收的新天地。

奏响“换穷业”协奏曲,实现了生产方式面貌一新

搬迁前,极其恶劣的生产环境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牧业生产发展,全县草场面积有760万亩,但仅能维系60%的牲畜繁殖生存,草畜不平衡,草场承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畜牧业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南木林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搬迁安置点实际,科学合理配套产业设施,通过完善订单收购、股权分红、资金入股等利益联结方式,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收入达标、人人吃穿不愁。

奏响“拔穷根”交响曲,实现了思想观念气象一新

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南木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持治贫先治愚,将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融合,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持续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建立“造血”细胞的能力不断增强,“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观念得到彻底扭转。

感党恩的心更加坚定,自搬至安置点后,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由衷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更加充分理解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对西藏人民的关怀,更加深刻领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才能获得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搬迁后的农牧民群众摆脱了贫瘠落后的发展现状,“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错误思想彻底转变,“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纷纷主动咨询、积极参与就业培训等,努力争取就业岗位,全力拓宽致富渠道,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氛围更加浓厚。

生活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搬迁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医疗卫生、子女教育、转移就业、公共设施配套等民生实事得到全面保障,传统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崇尚科学进步、追求健康文明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搬迁群众主动学习文化技术,积极主动参与法治普及、“四讲四爱”宣讲等,并主动送子女上学,全县各搬迁点无一起无故辍学问题发生。对科学的崇尚更加深入,自发组织卫生清理小队,争做文明公民、建设美丽家园的乡风民俗正蔚然成风。

湘河奔流,惠风和畅,古老的雪山辉映新时代党的恩泽,万千湘巴儿女齐唱脱贫凯歌。极目远眺,规划整齐、风情别具的安置区新房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搬迁群众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奔走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和谐文明幸福美丽南木林县正不断焕发蓬勃朝气!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