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2021-05-31 21:27:26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霞

电梯里面的紧急求助按钮设置得低一点”“城市博物馆的服务台高度降一点”“小区里的路平坦一点,跑跳的时候减少磕伤”……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这些“城市的小主人”说出了自己的期待。

他们的期待很“小”,但他们的未来很“大”。儿童是城市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必定是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友好的城市。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这样的城市是什么样子、该如何建设?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建设报》记者采访了致力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专家学者,从他们的视角关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路径,感受“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城市温度。

城市

冰棍融化了吗?

为什么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这样的城市是什么样子?长沙市规划设计院儿童友好促进中心主任孙思敏提到,从城市空间规划的角度有1项测试——“冰棍测试”,这个测试的内容是看一个孩子能不能自己从家中走到商店买一支冰棍,并且在冰棍融化前返回家中。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倡议,“儿童友好型城市”广义上应具备儿童影响决策、发表观点、参与社会工作、接受高质量教育、受到保护、拥有玩耍空间、避免遭受污染、得到平等对待等基本原则。

近年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的目标,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委员会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于一凡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当前把‘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信号,也是全社会达成共识的一个契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基于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对城市品质提升有了更高要求,对城市的系统化建设有了更多期盼。儿童作为城市的未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儿童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宗丽娜表示。

儿童友好是城市文明之所在。我国幅员辽阔,“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本土”特色。5月28日,深圳市授牌新的儿童友好基地90个,其中儿童友好街道1个,社区16个。长沙市、北京市、上海市等各地也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友好”路径。

“我认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核心是安全的环境、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获得感。”孙思敏说。近年来,长沙市率先起步,从点入手,以平台性思维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促进处高级城市规划师付冬楠也表示,她理想中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市民愿意遵循儿童优先的原则,儿童可以身心愉快、方便地进入和使用各类城市公共服务场所,能够以合理、正常、独立和安全的条件在自己居住的街道和社区自由活动,并愿意在自己的街道和社区营造中积极参与,拥有一定的主人公意识和发言权。

社区

“鑫哥”办公室还吵吗?

“我们的办公区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孩子非常喜欢的‘游乐园’。”在采访成都市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党委书记李鑫的过程中,办公室外持续传来儿童奔跑欢笑的声音。

“他们都叫我‘鑫哥’!有时候会直接来到我的办公室喊我一起玩。”李鑫说,我们提出的理念是“孩子带动家庭,家庭改变社区”。

近年来,锦城社区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将党建服务中心“让”给孩子,在广场等建设项目中融入儿童友好元素,创建更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建设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的活力社区。

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锦城社区居民当股东,成立社区服务产业公司,从事居民服务业、教育信息咨询、物业管理服务、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等,探索社区输血式发展向自我造血转变的路径,实施服务项目,反哺社区居民,为社区发展治理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针对社区居民0~3岁幼儿较多的实际,锦城社区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中心,按照主体多元、监管完备、运营规范、规模适宜的社区公共托育服务模式,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菜单式照护服务,切实减轻幼儿家庭托育负担。

依托社区的户外广场,锦城社区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打造供儿童活动不同类别的户外友好空间,如在玲珑郡广场打造供低龄儿童娱乐玩耍的友好型空间,在绿地广场打造供少儿参加体育运动的友好型空间。

家住锦城社区的蒋利娟谈到,社区暑假会开设“小小建筑师”活动,她会让自己的儿子积极参与。通过“小小建筑师”活动,儿子学到了很多设计和建筑类的知识,儿子经常骄傲地说:“这个广场是我设计的。”虽然他们老家是河南的,但他们对社区很有归属感。

于一凡表示,新时代的儿童有不一样的需求,不能把他们的人生当作是我们的童年,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安排是不同的。在进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找到共识并尊重差异。

孙思敏以“桂花树下的小王国”举例说,在地处中心城区的桂花公园进行改造时,为了更好地收集、体验进而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组建桂花公园专项团队,“聘用”了一批有一定行为能力、能自由表达和反馈自己需求和想法的“小小规划师”进场。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孩子们很喜欢池子里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段区域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但是对于小朋友有可能攀爬到达的深水区就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等。

更新

“1米的城市”怎么改?

“进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对城市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赋能。要把儿童友好的理念赋能到城市建设这项系统性工程中,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把权利还给孩子、把空间还给孩子。”宗丽娜告诉记者。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宗丽娜提到,一方面要给儿童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通过适儿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对于小区内的无障碍环境、道路安全、停车安全等进行改造,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和权益。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菁也认为,应该将“儿童友好”融入到城市建设及更新中。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从提高速度转向提升品质的新阶段,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相应政策和行动计划,比如老旧小区改造、微更新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她建议,在已有或即将开展的相关行动,特别是在完整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等社区层次的更新和提升行动中,充分纳入“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完善提升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出行环境,营造儿童友好化人居环境。

以开展“彩虹学径”行动为例,可以依托学径串联学校、课后学堂、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共享图书馆、社区等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通过步行环廊体系,打造安全畅行的上学与归家路线。要从“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尺度,为城市制定儿童友好型政策、提供儿童友好型服务、建设儿童友好型空间提供建设与更新的技术指导。

“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应该拥抱未来。儿童要拥抱未来、我们成年人特别是设计师也要拥抱未来。”于一凡说。在这一过程中,要从国家层面形成系统性思维,把儿童发展的视角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中,要注重儿童友好理念、注重儿童的发展需求。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