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红色信念里,都有一片明净的天空
2021-10-19 15:24:23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刘绍兴

红色的信念里,有许多动人的歌谣,红色的建设人,信念里都有一片明净的天空。

溯源我们百年大党领导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光辉历史,在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端初创,先辈建设人创造了瑞金“中央苏区六大红色建筑”、延安“边区首府七大建设旧址”等奇迹。借由溯源之机,我们饱含深情地走读瑞金,见学延安,看悟西柏坡,感受北京香山,聆听红色旧址工作人员的动人讲解,参阅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人民司法开拓者梁柏台传》、学习《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钱壮飞》、延安政协组编的《杨作材 我在延安从事建筑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任弼时传》等各种相关权威的文史资料,寻觅他们戎马倥偬的红色足迹,不仅能看到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还能够感受到他们公而忘私的清廉作风。清廉,那是红色信念里一片明净的天空。采摘个中故事,仿佛看到了天边那一朵朵洁白无垠的白云,永远吸引着我们去敬仰,去追寻。

梁柏台:党有决定,不能例外

微信截图_20211019145931.png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

曾历任临时政府司法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内务部副部长和代理部长、临时最高法院法庭委员、临时检察长、司法人民委员等职的梁柏台,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重要领导人,他是多么渴望和大部队一起出发。但是,党要他留下来主持政府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分局成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副主任。梁柏台担任过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央临时政府大礼堂等重大工程的总指导,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情。他坚决服从党的决定,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同时,说服妻子周月林也留了下来。

1932年,梁柏台又有了一个男孩。因孩子生在沙洲坝,取名叫沙洲。长征出发前,中央决定,孩子一律送人。梁柏台夫妻都是留下不走的,因此,有人劝他暂时不要将孩子送掉,梁柏台却说:“党有决定,不能例外。”忍痛将孩子送了人。主力红军一离开中央苏区,敌人就闯了进来,迅速占领了各个城市和交通要道,并用堡垒封锁政策,将中央苏区截为无数小块,进行残酷的军事围剿和政治清乡。收养沙洲的农村妇女干部,丢下自己的亲人不管,背着小沙洲昼伏夜出,到处转移隐蔽。但最后孩子还是被“还乡团”发现,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去,关入监牢,染病夭亡了。

1935年2月,中央苏区的形势已十分险恶,中央分局决定分路突围。梁柏台先送走了妻子周月林,想不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3月3日,梁柏台率领中央政府办事处部分成员和项英、陈毅等分路向粤赣边区突围,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幸落入敌手。一天夜里,梁柏台被敌人秘密押出监狱,枪杀在梅岭脚下。他深知“男儿当死边野”,所惜者,自己未能等革命成功之时,实现对亲人许下的“待世界大同之日回家团聚”的诺言。

早在少年时期,梁柏台就在作文里写:“既愿为丈夫,则当以身付诸国,竭力以担国事,以保家国,不以私而忘公,斯为可矣!”被捕后,他心里保持着特有的平静。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陪伴他的只有淡淡月光。而今,祖国用青山绿水永远铭记他的英名。

钱壮飞:善用艺术,促人报国

微信截图_20211019150627.png

“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在长征前给女儿钱莉莉寄了一封信。信中告诫她:“善用艺术,促人报国;误用艺术,诱人堕落。”表达了对儿女走正道、报中华的殷切期望。

在上海滩那个拥有众多女电影明星的年代里,钱莉莉被人们称为“歌舞三杰”之一。作为父亲,也是红色建筑设计师和戏剧家的钱壮飞,自然少不了对儿女那份特有的牵扯。钱莉莉更是凭借自身的美丽、健康和活力,成为了当时上海滩著名的广告明星。她牢记父亲的嘱托,1937年婚后不久,便以电影《热血忠魂》赴前线杀敌的高旅长之妻一角,塑造了一个誓死不屈的银幕形象,鼓励军民抗日御敌。言教如此,钱壮飞的身教更是堪称模范。

在建筑艺术设计实践中,钱壮飞充满了促人报国的红色思维。最得意之作,是他受命设计的中央苏区六大红色建筑。其中最富有艺术特色的,莫过于红军烈士纪念塔了。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书里,就印有一张庄严凝重、气势磅礴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照片。

红军烈士纪念塔坐落在叶坪乡的临时中央政府广场东北端,是钱壮飞经过反复构思之后,精心设计出来的。它高13米,主体造型像一颗射向敌方阵地的巨型炮弹,同时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塔身正面朝西南,从上到下嵌着七块方形青石板,青石板上刻着“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醒目大字。塔座为五角星体,全由红条石垒砌,五角之间,建有登座的台阶,阶梯5个,均为9级,可以从地面五个方向同时直达塔座台阶。塔身上镶嵌着无数小石子,象征无数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对着塔的正面,有一条宽窄适当的红土路,路上用小的白色鹅卵石嵌成“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与塔身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象征着红军将士们冲锋陷阵、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别具一格的纪念塔,庄严肃穆,寓意深远,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1934年2月2日上午8时,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在叶坪红军广场开始。全体人员向纪念塔俯首静默三分钟。默毕,由钱壮飞向大家作纪念塔设计经过的报告。他尤其谈到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屡屡被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感动得泪眼模糊,并从中受到教益。

杨作材:铭名石碑,作了乱石

微信截图_20211019151304.png

延安时期,杨作材是自然科学院的院务处长,因为有曾受命设计李家塔礼堂和枣园礼堂的成功经历,中央再次决定,让他担负设计枣园中央办公厅大楼的重任。负责此事的任弼时(当时是党中央秘书长)和李富春(副秘书长)亲自向他交待了任务。

在设计和组织施工中,杨作材几易其稿,反复修改,每天把关,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筑主体部分进深12.7米,面阔48.9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平面布局完全对称,主入口在南侧中心位置。大楼主体部分为两层,中间有走廊式布局,一层西侧为会议室,设门疏散,东侧为作战室,二层为办公厅领导办公室;建筑的正中部分分为三层,是政治局会议室,设有一个疏散用的木天桥直通室外。为了安全及便于疏散,每层都设置了出口。大楼为砖木混合结构,即建筑围护材料是砖石,屋顶为木构架坡屋顶。二层的屋顶平台上铺单烧的方形薄砖,砖下面铺延长油矿的原油和土麻刀灰浆,使屋顶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建筑用灰青色砖石墙面,没有任何装饰,简洁朴实,表现出现代式的建筑风格。设计时还根据陕北特别是黄土高原的起伏落差,因地制宜地将三层的窗改成门,同时还加修了桥,直通后山的住所,以方便交通。为了保密和安全,建筑的窗子全部设计成竖长条状,二层窗子正对着警卫班的住处。大楼1941年建成,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召开。我党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就是在这里的三层会议室讨论、修改并定稿的。

中央办公厅的设计,博得了中央领导的好评。从高处看,大楼很像一架飞机,群众亲切地称它为“飞机楼”。有的同志跟杨作材开玩笑说:“这座大楼成了为你树碑立传的地方了。”当年修建这座大楼时确实有过一个石碑。石碑上铭刻有碑文,说明了这是什么建筑物,什么人建造的,何人设计的。这块石碑是时任总参谋长王若飞同志送来的,绿色细砂石材料,高约50-60厘米,宽约30多厘米。杨作材认为,在这个建筑物上,不应该把他个人的名字刻在上面。所以,他后来没有用那块石碑,只是当作乱石随便砌在了墙里。

任弼时:不越制度,不搞特殊

微信截图_20211019151911.png

延安时期“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是党中央的“大管家”,被叶剑英元帅称为“我们党的骆驼”。他直至生命的最后时期,都保持着不超越制度、不搞特殊化的清廉风范。

1940年3月,任弼时结束驻共产国际工作,回到延安,参加书记处工作。1940年5月负责筹备中共七大工作。当时设计指导建造中央办公厅大楼,为准备召开党的七大修建的李家塔礼堂、中央大礼堂等重要建设工程,都有他亲自布置、具体安排的身影。194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任弼时任中央秘书长。本来对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任何事情,都会严格事必躬亲的他,这下更忙碌了。从会议组织、房窑设置、人事安排,到吃饭上的谁吃大灶、中灶、小灶等,又或行军途中亲自安排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住房、布置警卫、组织物资供应、参与决策研究……即便如此忙累,他也不忘家教,唯恐家人坏了规矩乱了套。

“家里的菜蔬经费有没有超标”“生活用品是不是按制度领取”“孩子们是不是在大灶吃饭”,任弼时在家里,对生活琐事过问得非常细,对自己、对家人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公务车,从不让孩子们坐。他自己穿的毛背心,是用旧围巾改的。大人的破旧衣服,改小后给孩子们穿,处处注意不让孩子们有什么特殊感。

1946年,任弼时的女儿远志、远征从湖南老家来到了延安。首次领生活用品时,远征在仓库看到一个粉色电光纸皮小本子,流露出喜欢的眼神,仓库管理员看到后,就把小本子送给了她。任弼时回家看到这个小本子,一脸严肃地对远征说:“这是给领导人用的,你怎么可以拿?咱们不能搞特殊化!”看到父亲这么生气,远征吓得立即把本子送了回去。

不让子女搞特殊,自己更是以身作则。1949年进城后,任弼时先住在西郊香山,因离城较远,工作不便,后来搬到景山东街居住。他的办公室离马路只有二、三米,街上川流不息,声音嘈杂。任弼时有心脏病,又有高血压,需要安静,但他却一直默默坚持,没有半点埋怨。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休息,要给他搬家。当了解到搬家得把另一个机关迁走腾地时,他坚决不答应。他说:“怎么能因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后来,组织上准备把他住的房子修缮一下,谁知任弼时还是不肯:“这房子不漏雨,不透风,还住得下去,不要再花钱装修了,免得给组织和同志们添麻烦。”

任弼时始终以“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的“三怕”精神要求自己、约束家人。就这样,他忘我工作,一直坚持住在景山东街那套紧挨马路的旧房子里,直至病逝。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