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武汉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21-11-14 22:38:29    作者:徐池 高益航

按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湖北省武汉市牢牢抓住“健全工作机制、构建分类系统、强化宣传督导、打造示范亮点、规范运行管理”5项重点内容,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垃圾分类“样板工程”。截至2021年10月,全市已建成192个示范小区、82个示范村,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垃圾分类企业”为主导的3种较为成熟的分类模式,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获得感。

撤桶并点 因地制宜美化环境

全面推广撤桶并点之前,武汉市在各个小区设置的垃圾桶较多,且桶边污水横流、气味难闻。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减少污染源,武汉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纳入示范小区的工作要求,并就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培训。

ImageFetcher (3).jpg

江岸区跃进家园撤桶点位变身宣传栏

各区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定时、误时投放点,并制作了投放点位一览图,标明投放点位和投放时间。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安排督导员在各定时投放点现场督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各小区通过微信群提醒、广播提醒、邻里提醒等灵活有效的方式,提醒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引导居民养成“在家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的良好习惯。部分小区还利用撤桶后的空地进行就地美化,让污渍之地实现华丽变身,成为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居民连连称赞小区环境比原来洁净了许多,提升了幸福感。

科技赋能 分类投放简便易行

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主要场所生活垃圾分类指引》,明确居住区、公共场所、学校等九大场所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标准和管理要求,并要求居住区收集点做到有分类标识、有公示牌、有宣传栏、有地面硬化、有顶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对投放点位进行环氧树脂涂刷处理,选配监控设备、照明设施、洗手消毒等装置,确保干净无异味,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武汉市还支持引进智能感应投放设施,推广便民利民的人性化措施。

ImageFetcher (2).jpg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智能垃圾箱

各区以方便群众、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在原有垃圾投放桶(站)的基础上加装便利拉手或缓降式垃圾桶盖,这种无接触式的垃圾投放模式,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条件较好的小区还选配了洗手池、感应式洗手液机等设施,让投放设施更具人性化、智能化、便利化。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梅花坞小区将原有的29个垃圾投放点位合并为2个,建设了智能翻盖垃圾分类亭。这种垃圾分类亭具备自动翻盖功能,且分别配置了成人及儿童高度的洗手池、感应式冷热水供给水龙头、感应洗手液机、烘手器等便民设备,从细微处为居民带来有温度的垃圾投放体验。

作为老旧小区,江汉区民意街维善小区因地制宜,逐步推行“定时定点+误时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安装感应垃圾投放箱,配备消毒设施,将楼内原有的垃圾通道改造为“零接触”投放点位,并在定时投放时段安排督导员对居民进行投放指导,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投放准确度。垃圾分类投放点经过提升改造后,不但“颜值出众”还“便捷智能”,居民的参与率、支持度和积极性都有了大幅提升。

宣教引导 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武汉市各小区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张贴了分类投放指南、宣传海报等,并充分利用LED显示屏、电视机播放宣传标语、宣传片。在垃圾分类工作做得较好的小区试点推广分类驿站,通过开展趣味小游戏、积分兑换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市民积极分类、准确投放。

东西湖区还建造了垃圾分类宣教馆。该宣教馆以“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为主线,展厅分同心、同守、同创、同行四个展示区,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游戏互动、图文与光影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源头减量 分散处理落地见效

为减少进入填埋和焚烧等最终处置设施的垃圾量、减少污染、提升人居环境,自2018年起,武汉市推行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推动餐厨垃圾产生量较大的餐饮单位安装三项分离装置(油、水、渣分离)。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安装1300余套并正常运行,源头减量明显。

ImageFetcher (4).jpg唐蔡社区厨余垃圾堆肥花园

江汉区唐蔡社区的居民每天都会将家里产生的厨余垃圾送至社区厨余垃圾堆肥花园。志愿者对厨余垃圾进行称重登记后,利用辖区内装饰材料市场废弃的木屑渣,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社区中老年人较多,有很多居民喜欢种植花卉。每当遇到花卉濒临枯萎的情况,志愿者们就会主动用厨余垃圾生成的肥料对其进行“抢救”,让这些花卉“起死回生”。这样一来,居民在欣喜的同时,就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了。

实事实办 收集站屋焕然一新

为切实解决居民在参与垃圾分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补齐设施短板,今年,武汉市印发《2021年市政府“民生实事”新改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屋)100座实施方案》,要求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设计方案,通过提高垃圾屋外观形象、配足环保设施、加入激励机制和便民服务措施,改变垃圾屋在居民心中的固有形象,同时要主动沟通群众、坚持沟通对话,使新改建的垃圾屋得到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邻避效应问题。垃圾屋建成后,要加强日常运行管理,确保垃圾屋的垃圾分类、清扫保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改变小区面貌。

汉阳区鹦鹉街鹦鹉花园原来的垃圾收集屋已使用20余年,随着垃圾量的增加和设备的老化,垃圾屋已经无法满足小区的垃圾存放要求。小区居民经过垃圾收集屋时,都会捂住口鼻,加快脚步快速通过。很多居民表示:“这个垃圾屋太臭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到了夏天,臭味儿在屋里都能闻得到,根本不敢开窗户。”小区居民也曾多次向有关部门投诉,希望可以解决垃圾屋环境污染问题。

经过线上线下征集意见,垃圾屋改造方案最终确定——对其进行了封闭式分类隔断,面积也由40平方米扩大到了147平方米,整体布局提档升级,并投入了全新的智能设备,包括智能垃圾箱、除臭设备、洗手台和冲洗设备等,具备分类转运、消毒消杀、节能环保等功能。此外,还为垃圾屋绘制了大型宣传彩绘墙画。如今,垃圾屋已经成为小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居民纷纷来此打卡拍照。

下一步,武汉市将继续落细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氛围,加快建设垃圾分类设施,强化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力争到2023年年底,初步建成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形成有特色、成体系、见效果的生活垃圾分类武汉样板,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