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美丽社区家园
2021-11-24 22:46:14    作者:常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同时发布《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以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为目标,以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全面提升居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先行 改善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

水、电、气、热、通信等基础设施是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由于建成年代较早,电线隔空搭设、管道老化年久失修等问题不但给部分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困扰,而且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征求居民意见并合理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社区改造过程应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改造提升道路、消防、充电、照明、生活垃圾分类等公共基础设施。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保护和恢复社区生态系统,打造海绵社区,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有效结合,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通过组合设计因地制宜地进行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构建,科学有序地推进分流制地区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和混错接改造,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居住社区内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同时加强宣传,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指导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就目前现状而言,改造任务艰巨。一方面,需要保障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居民和社会力量合理共担,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与专业技术人才要广泛参与,鼓励规划师、工程师进社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和精细化治理水平,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着力提升社区功能品质。

统筹协调 保障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

城市水系统是以水循环为基础、水通量为介质、水设施为载体、水安全为目标、水管理为手段的综合系统。居住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和污水排放的空间载体,是物质流与能量流转换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水系统的关键节点。目前,我国城市水系统整体效能均有待提升。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约为78.5亿立方米,约占城市公共供水总量的13%,与《城镇水务2035年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供水管网漏损率小于10%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我国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不足每升100毫克,亟须围绕服务片区管网,系统排查进水浓度偏低的原因,稳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效能。由于极端气候影响及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不健全,城市内涝积水事件时有发生,“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急需完善。

社区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既要满足社区居民基本服务需求,又要与市政设施系统功能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水系统各子系统提质增效的总体布局与政策要求。在城市供水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指导地方以管网分区计量管理为抓手,用系统思路加强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管控,提高管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与管网建设和改造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统筹水量计量与水压调控、水质安全与设施管理、管网运行与营业收费管理,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在城镇污水处理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0年印发《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结合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在城市内涝整治方面,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优先解决居住社区积水内涝、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等问题,通过断接建筑雨落管,优化竖向设计,加强建筑、道路、绿地、景观水体等标高衔接等方式,使雨水溢流排放至排水管网、自然水体或收集后资源化利用。

绿色低碳 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从国际经验来看,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推高人均碳排放水平,而社区更新改造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应对绿色技术与绿色生活方式进行积极干预,防止未来社区碳排放上涨。在社区层面,以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为首要目标,同时还要推广普及节水、垃圾分类、节约食物等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接受度,保障国家“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在社区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专营单位要抓住社区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机遇,加快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采用新型污水收集、雨水利用技术,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运行系统效能,降低社区内基础设施运行的本底能耗与碳排放水平。推广厂网河一体化、再生水利用、无收益水管理等绿色技术,加强智慧水务建设,实现城镇水务系统从社区源头到末端的系统性碳减排。《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明确要求城镇已建有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设施时,分流制排水系统不应设置化粪池。化粪池不仅会截留COD(碳源)、影响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还将截留的COD厌氧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7.53%,社区污水设施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取消化粪池建设,不仅可以降低改造成本、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益。

科学评估 筑牢居住社区安全底线

当前,我国城镇建设已经进入以存量为主、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存量基础设施老化、超负荷运转以及运维不及时等问题可能引发灾害事故。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的通知》,明确要求组织相关专业经营单位,联合排查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安全保障为基础,拓展韧性内涵,并融入集约、绿色、智能、协同等理念构筑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安全意识要贯穿于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的全过程。社区更新改造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把存在安全隐患的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设施作为重点内容优先改造。涉及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安全隐患改造内容,应确保安全审查不漏项。专业经营单位要落实安全责任,加强施工和运营维护力量保障,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进社区智能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促进灾害事故相关数据共享应用,加快社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感知网络、终端设备布点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开展创建绿色社区行动。绿色社区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社区建设应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落实海绵城市理念、融入韧性元素、智慧元素,实现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ImageFetcher (10).jpg

•常魁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主任工程师,博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城市水环境整治、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统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市政工程及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工作。参加规划设计及技术咨询项目2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参编标准规范2部、专著4部。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1项。参加玉树抗震救灾工作,负责结古镇市政工程实施对接协调,获得玉树州委、玉树州政府授予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称号。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