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双碳”引领海绵社区与绿色社区融合共建
2021-11-24 22:47:08    作者:陈涛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开始,至今已有8年多的时间。8年来,全国上下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专项规划的编制、标准体系的建设、两批30个国家试点城市和首批示范城市的创建以及大量的省级试点城市建设等。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目前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完成,已进入第二阶段目标的征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提出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要求,正是实现第二阶段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深入千家万户,最贴近老百姓生活。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沉入社区,为老百姓所接受和理解,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既是关键点、也是难点、更是亮点。同时,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也在全国广泛开展,在“双碳”战略的政策加持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社区工作是多目标、多方面高度集成和高度融合的,割裂地推进单方面工作显然不利于社区繁荣,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海绵社区与绿色社区的融合共建具有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与绿色社区看似是两个不太相关的概念,但在理念内涵上是共通的。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也称生态社区或可持续社区。创建绿色社区,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社区进一步深入人心,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社区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可持续。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雨水”这一特定对象而言的,范围相对更聚焦一些,是一种可持续的雨水管理理念。海绵城市在社区层面倡导的是“低影响”,即充分发挥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对雨水的吸纳、滞蓄作用,促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从而减少外排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量,削减径流峰值,降低场地开发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海绵城市理念包含了源头减排、分散消纳、就地处理、系统集成的问题解决思路,避免源头小问题积聚成末端大问题,强调了局部对整体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局部作用对整体效果的贡献。

如果把社区作为小系统、城市作为大系统,那么绿色社区和海绵社区强调的都是尽可能在小系统内部处理问题或做好平衡,尽量减少社区小系统对城市大系统的资源和能源索取(水、电、气等),降低社区小系统向城市大系统的污染物排放(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排放等)和碳排放,因此,绿色社区和海绵社区在建设理念上是共通、相容的,二者可以在“美丽城市”建设这一总体目标之下实现完美统一,都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中国作贡献。

绿色社区和海绵社区建设的涵盖对象或承载载体也是相互重叠的。绿色社区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设施设备、新能源利用等硬件设备的建设,海绵社区的建设依托于建筑、绿化、道路、广场等载体及社区雨污水排放系统、雨水收集处理回用系统的建设。此外,绿色社区和海绵社区的建设并不以硬件设施的建成为终点,其功能的发挥和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设施建成后长期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以及社区居民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培育。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与绿色社区创建完全具备融合共建的基础,海绵社区建设可以融入绿色社区创建,实现“共同缔造”。

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社区和海绵社区的融合共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是思想观念上逐步实现转变。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除了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什么评价标准?个人以为,绿色的、生态的是美,特别是具有生态功能的是美,过度人工化的、丧失生态功能的不美;低能耗、低排放的是美,高能耗、高排放的不美;在环境中和谐存在的、对使用者友好的是美,在环境中不和谐、不协调、对使用者不友好的不美;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同时实现多种目标的是美,为了完成单一指标而建设的复杂系统不美。美不仅仅是对外在表现的评价,还应涵盖对其内在功能的评价,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建设、使用全生命周期。比如,什么样的社区绿化算是美的?个人认为本地乡土的是美的,能够滞蓄净化周边径流雨水、从而具备一定生态服务功能的是美的,能够吸尘降噪的是美的,维护成本较低的是美的;而需要千里迢迢引进的、需要经常喷药浇水除草的、高高堆起不具备雨水滞蓄功能的、需要经常更换的是不美的。草木植物一年四季荣枯变化即自然之美,没必要为了刻意追求某一种效果的“美”频繁更换植物。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也可以说绿色屋面相对于普通硬质屋面是美的,透水性的铺装相对于大理石铺装是美的。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思考和判断原则,在具体应用上还有专门的设计和其他方面的综合考虑。

二是指标体系上实现深度融合,统筹实施。对于已建社区的改造,可以以绿色社区创建为统领,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绿色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考虑并同步实施,这样综合性更强、实施效果更好,避免了单独的“海绵化”改造工程。要合理选定绿色社区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指标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内涝积水、屋面墙面渗水漏水、雨污水倒灌冒溢、排水不畅、雨污水混接、雨污水系统臭气外溢、路面和管道破损等问题,并加强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加强绿色海绵设施和社区整体绿化的景观衔接,整体提升改造,确保海绵设施不突兀、不违和。对于新建社区,绿色社区的创建依赖于包括海绵城市建设在内的各项管控措施的落地,此时同样可以将海绵城市指标纳入绿色社区建设指标进行整体统筹,进而根据整体指标体系,积极做好正向反馈,将涉水系统建设要求分解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管控,并做好海绵城市与建筑、景观绿化、道路等相关专业衔接,确保绿色社区整体建设成效。

三是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目前包括海绵技术措施在内的绿色低碳技术,一部分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一旦建成,很可能被闲置,主要原因是使用、维护的成本或工作量较大,造成使用的不便利;一部分可能在原理上就不可行,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只是实现了污染物质或能耗的转移;一部分技术措施可能存在某方面缺陷,造成了使用者对其质量的担忧。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加强产品生产、工程建设验收和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来解决,但关键还是要加强技术创新研发,逐步补足短板、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质量和智能化水平。比如:对于透水铺装材料,通过技术研发,提高强度、延缓孔隙堵塞、避免跑粒褪色等;对于雨水调蓄和处理回用系统,通过技术研发,简化工艺、降低运行能耗和工作量,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等。相关技术和产品成熟后,可以通过建设标准约束,逐步实现新老产品更新换代,比如节水、节电器具的使用。

四是要坚持开展成效跟踪评估工作。绿色社区和海绵社区要着眼建设和使用全过程,以确定是否真正发挥了绿色、低碳、海绵的效果。一方面,制度性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完善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培育居民和管理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志愿者团体和媒体的功能,持续、深入推介新型的理念,并做好监督反馈。另一方面,要以社区为单位,长期、系统地开展成效跟踪评估工作,对照建设目标和指标要求,评估制度建设的完整性和执行率、绿色节能措施的使用效益和社区整体的排放情况,进而查找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成效跟踪评估对于绿色社区、海绵社区成效的切实发挥和后续相关领域工作的顺利推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近年来上海某些社区利用杂草丛生“边角料”改造成“生境花园”,堪称海绵与绿色社区融合建设的2.0版本。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实现多元功能,社区花园在考虑为全年龄段居民服务的基础上兼具生物栖息地、雨水径流控制与利用等功能,某花园开放半年内就陆续记录到16种鸟类、2种哺乳动物(赤腹松鼠、黄鼬)和4种传粉昆虫;二是探索多元共治,政府资金从侧重建设到侧重规划设计,成熟后鼓励社区各方参与,弱化政府对项目的干预,逐步实现自建自管。

ImageFetcher (11).jpg

•陈涛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生态水务所副所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挂职干部。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士,工程师。长期从事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和一线管理工作,作为骨干成员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治黑除涝耦合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全过程参与上海临港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与验收,在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规划设计研究、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和海绵城市长效管理维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