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科学植入“水韧性”理念 有机更新平原河网城市
2022-01-26 22:30:53    作者:王贤萍

嘉兴是典型的平原河网城市,全市河道、湖泊水域面积合计311.53平方公里,水面率7.96%,是太湖流域内水面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嘉兴市河道总长度为13802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公里。近年来,因极端天气频发,流域水位整体抬升,100年一遇洪水位已经从原2.86米(黄海高程,以下同)上升至3.02米。嘉兴地势平坦,以市区为例,高程大于3.02米的区域占比仅15.4%。嘉兴的防洪体系采用圩区防洪和自然防洪相结合方式。通过研究在编的《嘉兴市城镇内涝防治规划》发现,平原河网城市在城镇防涝系统有保障的前提下,城镇内涝发生的因素和城市内河水位控制、竖向规划、管网达标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平原河网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应将“水韧性”理念植入其中,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高度重视源头减排 保护水环境水生态

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应尽量见缝插绿,雨水立管应断尽断,做好竖向设计,路面雨水顺势进入绿地,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该系统的好处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小降雨时,雨水在源头上不产生径流,减少雨水管网的排放压力、降低区块积水风险。以嘉兴为例,只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源头削减20毫米降雨量,就可实现全年85%降雨场次不产生雨水径流。经过连续3年以上的在线监测,大数据证明了在平原河网城市可以实现源头削减20毫米左右降雨量的目标。源头减少了雨水径流的产生,相当于提高了排水管网的标准。以嘉兴住宅小区烟雨苑为例(占地4.14公顷),在雨水管网的基础上增加了源头减排低影响开发设施,在5年一遇的短历时降雨下,小区内71%的管网可应对(原仅有28%的管网可应对)。

二是可以减少入河污染物,保护水环境。经研究和数据测算发现,在点源污染基本控制的背景下,以化学需氧量为例,嘉兴中心城区雨水径流产生的入河污染量占比高达50%以上。此外,因施工精细化不够、常态化管理水平尚不高,平原河网城市雨水、污水、地下水、河水常常混合在一起,导致河道“一下雨就黑”。采用源头低影响开发设施,可有效避免“鸠占鹊巢”的雨污混接现象,减少因雨污混接带来的污水溢流情况发生;更可以降低合流制溢流频率,有效改善水环境。

三是修复水文循环,改善局部小气候。按照《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估报告(2021年)》,截至2020年年底,嘉兴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37.73平方公里,其中不(弱)透水下垫面为76.4平方公里,占比55.6%。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阻隔了天然降水的下渗、增加了雨水径流,从而改变了自然的水文循环。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最大程度模拟自然,尽量把城市的水文循环维持在开发前状态。

采取还地于河措施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在城市外洪防御有保障的前提下,平原河网城市的内涝风险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河网密度高、调蓄空间大,是天然的大海绵体。同时,因地块、道路周边就是河道,雨水径流可以自动寻找地表通道、快速入河。因此,平原河网城市要努力保持较高的水面率来保障排水安全。

按照编制中的《嘉兴市城镇内涝防治规划》,把嘉兴市防洪包围圈和城西圩区两个汇水分区按照30年一遇降雨情况下进行内涝风险评估并进行比较。嘉兴市防洪包围圈总防护面积127.29平方公里,水面率8.54%,现状排涝泵站能力规模为30年一遇,风险区(含高、中、低)占比仅为1.1%。城西圩区总防护面积为33.78平方公里,现状排涝泵站能力仅为10年一遇,风险区(含高、中、低)占比高达7.65%。即使把城西圩区的排涝泵站能力提升为30年一遇,也无法降低风险区的占比,原因是河流断面有限,难以承载更大的过流量。经评估,以上两个汇水分区的雨水管网的能力不相上下。这足以证明,在降雨强度、雨水管网、竖向等前提条件相似情况下,影响平原河网城市的内涝风险因素中,水面率和河网密度比重最大。

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必须保证现有水面率和水网密度不降低。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通过将现有河道直立式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缓坡护岸、在公园绿地内增加河道且同外河连通等方式,增加城市的河道调蓄空间。如果确实受条件限制,可在有机更新区块改造时,结合生态水景对区域内雨水进行调蓄,以减少雨水外排量、降低周边区域内涝风险。如嘉兴老火车站在改造时,将区块内屋面、广场、道路等雨水径流,通过水景周边的生态过滤带处理后,排入宣公河(景观河)和人民公园内部生态水景,实现区域(占地面积32.08公顷)内年径流总量外排控制率70%以上,周边区域雨水管网排放标准从3年一遇提升至5年一遇,区域内涝风险明显降低。

构建地表径流通道 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在超强降雨频发的大背景下,城市排涝体系构建必须要考虑超标降雨的应对。以嘉兴为例,2021年8月11日17时至12日零时的7小时内,嘉兴南部横港村的降雨量累计达到247.8毫米,已远超城市内涝治理30年一遇的降雨标准(每24小时242.4毫米),防汛防涝压力巨大,王江泾站水位已经超保证水位0.31米、嘉兴站水位超保证水位0.25米。嘉兴城市排水管网(非下穿段)的规划标准重现期为2至5年(短历时,120分钟)。嘉兴2年一遇的降雨量为55.03毫米,3年一遇的降雨量为60.62毫米,5年一遇的降雨量为67.66毫米。2021年9月10日,嘉兴的一场暴雨,使得嘉兴的城市大部分区域都陷入积水的状态,降雨量是每小时102毫米。远超规划可应对的降雨标准。

平原河网城市水网密布,实现构建超标径流通道这一目标具备天然优势。但从现状来看,长期的规划建设仅提到“最低路面高程”,并没有重视竖向规划,导致“排水主要靠深层管道、缺少地表排水通道”问题的产生。局部区域还存在“河边绿地高、开发区块低”的现象,堵塞了地表径流的通道,超标降雨时,雨水只能滞留在地面。

城市有机更新时,需要针对极端天气设计充满韧性的排水系统。在外洪防御有保障、内河水位可控制的前提下,通过竖向的优化设计,让居住小区、道路、公共建筑、广场竖向高,让硬化旁绿地、河道旁绿地竖向低,形成自然的地表径流通道,让超标降雨情况下的雨水能够顺势排入河道,减少地面积水。

推进数字化改革 提升城市管理能力

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背景下,同样需要采用智慧化手段,来提升城市的水韧性。

聚焦聚力城市规划到运维的全过程智慧管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朵云上管到边”,通过数字化改革手段,实现城市内涝治理工作规划、建设、运维全过程智慧化管理。确保城市发展健康、有序、充满韧性。管理范围必须覆盖河道、市政、建筑与小区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构建气象、城建、水利等跨行业的预报预警机制。建议建设降雨、排水系统、河道、排涝设施的耦合模型,实现在线模拟。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壁垒,遇暴雨、超强降雨时,模型可以模拟高风险区域积水深度、退水时间,实现预告、预警,有利于应急措施的提前部署。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应急防御体系。建议在城市低洼片区、下穿通道、地下车库等高风险区域设立液位计、报警设施,一旦超过警戒水位,立即启动报警功能。报警信息同住房和城乡建设、消防、水利、社区等相关方联通联动,实现快速发出通告、转移群众,切实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在灾害天气发生内涝时的自救能力。

综上所述,“水韧性”理念更加侧重于绿色生态、软性管理等方面。在碳排放、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城市有机更新,要牢固树立“绿色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革”等理念,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实践“灰绿结合、绿色优先、蓝绿交融、软硬兼施”的科学发展观,让城市充满韧性,即使在灾害天气情况下,也能有效应对、快速恢复,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ImageFetcher (13).jpg

•王贤萍

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园林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嘉兴市杰出人才(第一层次)、嘉兴市首届城乡建设拔尖人才、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年由嘉兴市总工会、科技局授牌成立的王贤萍创新工作室是嘉兴第一个女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创立以来,负责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水专项课题研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为作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的嘉兴提供了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技术支撑。工作室致力于为嘉兴市培养高端人才,目前已经培养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4名、嘉兴市杰出人才3名、嘉兴市城乡建设拔尖人才2名。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