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回归价值本源 激发内生动力——美丽县城人居环境品质建设的认识与探索
2022-04-28 09:40:21    作者:鲁坤 周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盼望”,对于农村而言,县城是人居环境的集中承载地,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联系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重要桥梁纽带。建设“美丽县城”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县城城市化程度较高,但成熟度不足,普遍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地域风貌平淡无特色等问题,人居环境品质低下。究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内生动力不足是其中之一。

在笔者看来,内生动力是农民群众基于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活动的原动力。而破解县城人居环境品质的现实困境,关键触媒在于用心培育、积极引导、科学组织、合理利用利益主体的内生动力。

分级引导分步实施

与城市类似,各个县城在山水空间格局、经济发展阶段、文化资源禀赋等方面千差万别,人居环境建设标准不可搞“一刀切”“绝对值”,实施路径不能盲目追求“跨越式”“穿越式”。

针对县城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问题,要分级引导,分步实施。具体来讲,可以建立“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目标体系,分类建立项目库,科学拆解,分阶段、按时序有机推进,同时也便于各参与方理解把握。

干净是达标线。干净整洁是人居环境品质保障的第一道标准线。遵循环境先行的原则,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污水、垃圾、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控制扬尘污染等,整治违法违规建筑,改善生态环境,共建干净家园。

宜居是良好线。品质是城市内在精神实质与外在形象表现的统一。可以通过加强县城路网建设、停车场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增加无障碍设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措施,改善人居品质,营造宜居环境。

特色是魅力线。深挖文化底蕴,留存城市记忆。结合历史、民俗、旅游、餐饮、娱乐等特色文化,打造主题街区,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美丽县城建设、共同缔造活动、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等项目相结合,打造特色风貌,彰显独特魅力。

智慧是加分线。绿色、智慧科技是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基于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绿色建筑数字化辅助设计、施工管理、验收审查、后期运维、能耗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数字科技赋能,加速推动绿色建筑和健康人居环境迈向高质量发展。

共同缔造回归人本

人居环境建设,核心价值是为了人的高品质生活。直面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问题,人的问题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相应的,设计师们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专业工作,更不是传统的技术工作,设计师思想认识和组织模式的转变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

思想认识的转变对于工作推进尤为重要。以往政府作为决策人和组织者,立项目、出资金,习惯于大包大揽,现在则更多地向“辅导员”转变,组织建设、创新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具体设计工作,也不再是规划师、建筑师技术团队“专家主导”,而是群众参与、设计协同。设计师要引导群众发现问题,进而讨论解决方法、寻找资源、筹措资金,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提出需求、参与项目、参与管理,实现共同缔造,从根本上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态度。

工作模式方面,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方力量共治共管”的治理体系,让共同缔造相关工作按照“县—乡镇—村委—理事会”的方式纵向贯穿,发动每个层级充分参与。比如在红安县的相关工作中,以村委会和村民理事会为中心,向每一位村民拓展,让每一位村民都参与到村庄共建的过程中来,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

2018年至2019年,笔者有幸参加红安县柏林寺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工作,结合相关工作经验,谈谈具体的实施路径。

决策共谋,凝聚民意,坚持问题导向。决策共谋是共同缔造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工作的内容及方式,其目的是群策群力,形成协商共谋的局面。例如,以社区为例,搭建“爱卫生随手拍”数字化平台,微信小程序实时定位,快速上传问题照片并有效提出改造建议,引导居民主动对自身所在的社区环境提出改造意见。按照居民建议进行整改规划后,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随后相继建立起社区微信群、建议箱等群众意见建议渠道,居民真正参与到了社区的商议决策中。

发展共建,凝聚民力,注重因材施教。笔者在多地现场调研中发现,县城风貌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千城一面”毫无生机可言的混凝土盒子,要么是富丽堂皇浮夸豪奢的西洋风格,盲目的照搬照抄导致建筑风貌的消退以及居住功能的缺失。通过与当地居民多次沟通发现,造成当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其对自身所居住的建筑及环境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概念,因而缺乏参与改造的强烈意愿及内生动力。因此,在长达两年的陪伴式驻村规划设计工作中,笔者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主动了解村民的真实居住使用需求,发动群众自行投工投劳,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采用本土材料和传统施工技艺,打造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结构安全、功能宜居、风貌乡土的特色宜居环境。

建设共管,凝聚民智,形成长效机制。美丽县城不仅要建设,更要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共管是共同缔造有效的支撑与保障,是村民参与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创新采用“1+4N”管理模式,凝聚各级力量,共同推动村庄共同缔造。“1”是村两委班子,“4N”包括村组理事会、村经济合作社、专项责任组和村落事务监事会。四个组织以理事会为核心,各司其职,形成“事事有人想,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的村庄治理局面。

效果共评,凝聚民声,实施奖惩激励。效果共评是共同缔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既能总结阶段性工作,及时调整行动计划,又能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红安县政府出台了《柏林寺村“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示范点项目建设与奖补办法(试行)》,针对村落农房改造和村落环境整治制定以奖代补政策,细化资金支出和监管流程,通过“以奖代补,同工同劳”等方式,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共同缔造。

成果共享,凝聚民心,实现多方共赢。将存量宅基地激活再利用,是县域人居环境改造一大难题。脱离外力后,仍持续改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的脱贫。“以点带面”,即以特色产业为触点,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持续吸引城市对县城的关注与融合,带动县城经济持续造血,在现代化新型生活方式转型中自我更新。红安县人居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实施后,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前的生活满意度高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在笔者看来,美丽县城是目标,内生动力是触媒,共同缔造是路径。以人为本,从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强认同感、归属感,才能真正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

•鲁坤

ImageFetcher (3).jpg

硕士,毕业于美国雪城大学建筑专业,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业务骨干,青年建筑师。长期研究并参与城市更新、建筑设计、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工作。深耕北京、海口、拉萨、烟台等多地城市更新板块,具有两年乡村驻村规划经验。项目曾获中国建筑学会奖项、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参与编写出版城市更新类著作《池·记》一书。

•周勇

ImageFetcher (4).jpg

工学博士,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研究所,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九届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更新、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主持并参与过近百项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北京市崇雍大街环境整治提升、海口城市更新三角池示范区、三亚“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解放路示范段、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和塔宜居示范区、玉树县结古镇(市)灾后重建规划及实施、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中心、北川羌族自治县大禹纪念馆等。曾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