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对标“四新” 精准发力——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科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2022-05-12 20:33:23    作者:龚后雨

对标新蓝图、新时尚、新体系、新合力,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委、区政府始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多年来凝心聚力深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100%,原生生活垃圾全部“零填埋”。

坚持科学谋划 描绘全域治理新蓝图

务实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中区坚持高位推动。当地成立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双组长”制。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每季度研究部署工作,高规格召开全区推进大会;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召开调度会,分析研判工作形势,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强化顶层设计也是重中之重。市中区出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督查考核办法》等文件,坚持每年下达目标任务,每季度实施提升行动,每月落实任务清单。该区在全域范围内,开展以清河、清渠、清路、清沟、清院为主要内容的“五清”行动,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清河1588公里、清渠1244公里、清路2799公里、清沟32788处、清院5300个。

探索数字赋能 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进入数字时代,市中区用科技赋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探索出“甜城码上收”垃圾分类新模式,“四个一”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百姓认知程度。

“一户”定制分类身份:为17506户村民定制专属二维码,作为垃圾分类“身份证”,让“小桶子”接通“数据线”。

“一码”感知分类信息:回收员上门扫描专属二维码,获取用户信息后,利用智能设备感应垃圾种类和重量,并进行等值积分反馈,使村民轻松实现远程交投,所有回收数据同步上传至数字化平台,让“码上收”接通“数据链”。

“一屏”统管分类数据:数字化平台根据实时上传的数据,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指标深度分析,让“数据库”变成“资源库”。

“一网”监控分类全程:依托数字化大平台,结合GPS定位、车载物联网系统及各类处置场所的监控设备,一网监管垃圾分类全过程,让“收集链”连接“监控链”。如今,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全区15万村民的新时尚。

着力补短强链 构建垃圾治理新体系

近年来,市中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补短板,全要素、全闭环垃圾治理体系全面形成。

首先,前端投放设施配置到位。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市中区在84个行政村配备分类桶9834个,设置投放点3980个。

其次,中端收转体系更加完善。该区投资0.9亿元,建成压缩式中转站3个,配备各类转运车175台,对垃圾分类转运、压缩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最后,末端处置能力提档升级。2021年以来,市中区通过占地1169亩的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实现1156吨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占地50亩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厂,实现879吨厨余垃圾“变废为宝”;通过占地100亩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3300吨其他垃圾焚烧发电。目前,全区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98%,回收利用率达38.14%。

创新运维方式 形成和谐共生新合力

市中区推行“区为责任主体、镇为管理主体、村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维机制。

如今,市中区村民的“自治做法”越来越普遍。尚腾新村、黄桷桥村等还将“甜城码上收”模式融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由村民自行运维。村集体经济除了产业发展收益之外,还有可回收物的价差收入。村民除了出售可回收物的现金收益之外,还有“环保贡献”的年终分红,村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

当地推行“绿岛”网格化运维过程中,坚持分片划格、逐格授权,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扩能升级为暂存有害垃圾和分拣可回收物的“绿岛”,让“岛主”采取上门扫码、电话呼收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线上呼收、线下上门的“两网融合”体系。“绿岛”里的可回收物回收量较融合之前增长35%。

市场力量在当地也得到了积极运用。市中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吸引多家社会企业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可回收物同步带动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准确分类。多种方式同步采用使全区农村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长30.7%,厨余垃圾回收量增长28.5%,有害垃圾回收量增长26.3%,其他垃圾处置量下降8.6%。

市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下一步将着力在拓展模式、充实力量、加大投入、扩大宣传上下功夫,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增强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