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新农房扮靓希望的田野
2022-08-15 21:43:42    作者:赵君利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变,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矢志民族复兴,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

新征程取得新成就,新时代实现新跨越。即日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

2021年年末,青藏高原上的土族汉子黄海青,高高兴兴地把第二任妻子娶进宽敞明亮的新房。

5年前,他的前妻离开了家,丢下了刚满3岁的女儿。黄海青至今还自责那时家里太穷,“最糟心的是住着被风吹雨打、东倒西歪的土坯房,她一定看不到希望了。”

5年后,在青海西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雪里河村,黄海青的家旧貌换新颜。当地党委、政府按照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出资出物”,帮助他盖好新房。再结良缘的黄海青,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鼎力支持下,汇聚全行业力量,将农房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让千千万万个像黄海青这样的农民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 让农村贫困人口告别危房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调研时的指示言犹在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

安居乐业,安居方能乐业。彼时,全国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仍生活在岌岌可危的土坯房、茅草屋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让贫困人口告别危房或是最具典型意义、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

非凡十年,奋楫笃行。201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重要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发力农村危房改造。截至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077亿元,省市县财政分别安排补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三类边缘贫困群体危房改造资金到位。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力推动下,各级政府特别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动作为,精准确定贫困人口范围,迅速组织开展农房安全性鉴定或评定,确保贫困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了农村住房安全性鉴定技术导则,各地因地制宜设计了农房简易鉴定评定程序,逐村逐户建立危房改造台账,明确提出了改造时间表、路线图。

做好这项点多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保质保量、落细落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大山深处散落着大量简陋破落的农房。坡陡谷深、山路险恶,但危房改造工作在这里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检工作组迎难而上,全覆盖巡检11个深度贫困县810个安置点。在布拖县,一堵已经垒到齐肩高的砖墙被当众推倒,后被证实墙体不直。巡检工作组成员顶住压力:“就算任务再重、时间再紧,质量问题也不容半点商量!”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众志成城,聚焦贫困群众住房安全,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抓落实,8年多来,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原址重建或加固改造,让76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安居梦;采取农村集体公租房、幸福大院、租赁闲置农房等方式,兜底解决了30万户特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同步支持了107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边缘贫困群体改造危房,让他们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居。

强筋健骨 为农村百姓打造“安心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战的广大住房和城乡建设者并未偃旗息鼓。站在新起点上,首先要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成效更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

强化脱贫人口农房安全监管凸显关键。山东省青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用技术破题,研发启用“农村四类人群住房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重点人群住房安全变化情况,同时加强各部门数据联动,做到低收入人群动态精准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3月(当地解冻期),该管理系统就在动态核验中发现了16户危房,随即列入改造计划。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那些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他的关切化作万千住房和城乡建设者“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以赴确保“因房返贫”不再出现。

非凡十年,倏然而去。绝对贫困已成历史,但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房建设标准和建设管理制度仍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抗震改造是常态化解决农房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是地震多发频发国,过半国土面积和人口处于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因早期缺乏建设监管,农房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足,遭受震损可能性大,直接威胁着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农房抗震能力刻不容缓。

责任在肩而担当于行。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农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通过统筹危房改造与地震高烈度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提升农房抗震防灾能力,为百姓“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在青海玛多黄河乡江旁村,村民达群经营的商店门前车来人往、生意兴隆,一家人的日子安稳幸福。谁曾想到,他们脚下竟是去年里氏7.4级地震的震中。2021年,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接连发生强震,但两地农房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未因房屋受损致人员死亡,令各界叹为“奇迹”。此前,玛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按政策要求,为达群居住多年的老房子做了全面加固,他还借机装饰了店铺。

看到回访人员时,达群眼中噙着泪花,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迟迟不肯放下。他心有余悸却满怀感激:幸亏政府为老房子“强筋健骨”,“这是我们全家的‘保命房’‘安心房’啊!”

突破求新 从安居走向宜居

新时代的农房,“里子”要坚实,“面子”也不可缺。从安居走向宜居,农房不再是简陋、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筑刻着潮流的印记,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浓浓乡土情。

飞檐套窗、白墙黛瓦、竹篱花香……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镇小史新型农村社区,年近70岁的赵田华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会生活在这样舒心畅意的院子里。斑驳的树影映在他的脸上,过往一幕幕如电影般浮现眼前:全家4口人蜗居在60平方米的茅草屋里,熬磨着漏雨灌风的沧桑岁月,“新房子,我觉得比城里的还好,厨房、卫生间啥都不差。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这辈子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福气!”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仅徐州、盐城等苏北五市,近两年就有超过20万赵田华这样的农户陆续住上新农房。而遥望广袤的农村大地,从东北平原到西南山区,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地,融入了乡愁记忆又不失时尚感的现代宜居农房,正由“一张张图纸”变为“一幅幅实景”,成片成片地生长在希望的田野上。

非凡十年,新意盎然。这背后,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奋笔挥写的新农房“文章”。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意在提升农房建设设计和服务管理水平,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乡村风貌。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明确完善农房功能、提高农房品质,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具体部署,重庆市高质量推动农村装配式建筑试点,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农房,提高农房建设品质和建筑节能水平。市级财政对农民建设自住自用的装配式农房,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平均补助500元;对企业或个人建设用作民宿等经营性装配式农房,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平均补助200元。在政策推动下,各地政府闻令而动,立足农民实际利益,蹄疾步稳地推进新型农房建设,实现农房功能品质和建筑风貌整体提升,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找到了重要着力点。

面向未来 着力培育乡土能工巧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大力开展设计下乡、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本土人才队伍,打造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主力军。

在湖南,经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系统培训的乡村建设工匠已逾6万。针对工匠量大面广、技能水平不一、缺乏规范管理等难题,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起草管理办法,在积极发动县市开展培训之外,还编制了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教材、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指导手册、农村住房抗震鉴定与改造加固技术导则和农房施工技术(视频),成为乡村建设工匠的“案头书”“掌中宝”,不失为乡村建设工匠培养的“湖南范本”。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从打零工为生到自己做起“小老板”,宁远县冷水镇毛家村村民毛云德对此深有感触。两年前,他参加了由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组织的乡村建设工匠免费培训,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凭借学到的过硬手艺,他为自家建起了三层小楼,还同另外四名工匠组建起一支微型施工队,承接农房建设和装修工程,常常忙得连轴转。“比以前多了可不少呢!”当提及收入时,毛云德难掩内心的喜悦。

202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乡村建设工匠榜上有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懈推动下,老行当成为新职业,不但将极大地促进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培育与规范管理,更让长期活跃在乡村的泥瓦匠们获得身份认同,成为乡村建设工作的中流砥柱——“好工匠,建好房”既是职责使命,更是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最好回应。

非凡十年,继往开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勠力同心全面改变农民居住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随之带来精神面貌的巨大转变,人生的新里程由此开启。

“我的好日子都是党给的。我从内心里感党恩,要永远跟党走。”黄海青的话语朴实无华、发自肺腑。这名憨厚勤勉的汉子,不仅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黄海青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