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自苏州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吴中区不断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目标导向,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为目标,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统筹推进的政策合力和叠加效应,分类推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活力街区打造、城市生态修复、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传承等工作,实现试点示范引领、人居环境提升。
精准改造老旧小区 同步提升“颜值”“功能”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老旧小区改造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措施。
国泰一村改造后实景
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过程中,吴中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居民自愿、保护优先、建管并重的原则,以“完善提升”为主旋律,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注重居民主导,将居民意愿作为项目生成的重要指标,通过调研、座谈会、方案公示、征求意见等形式不断完善改造内容,发起“出资‘一块’钱,‘一块’来改造”行动,培育居民参与改造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创新融资模式,统筹片区资源,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单一出资模式,搭建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和金融机构多方共建平台,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吴中区国泰一村改造项目成功获得国开行3590万元及农行1000万元的融资。引进企业参与驿站、助餐服务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如郭巷街道国泰一村吸引苏州畅踢体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专营企业参与服务设施的改造建设和运营。推广共同缔造,以党建为引领,激发居民自治热情。推动物业管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专业化物业管理为旧改收尾,实现改造管理前后端联动;以“共享物业”整合零星居住区管理,补齐管理短板。大力融入新发展理念,结合开展适老化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分类等工作,拓展绿色改造内容。东苑新村是上世纪90年代拆迁保留村,室外改造空间狭小,改造时将海绵城市建设、绿色人居环境理念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系统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绿色、健康、邻里、舒适”目标原则,从源头、过程、末端系统化梳理排水现状,在室外雨污分流改造完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雨落管断接、沿河生物滞留带截流、停车场生态化改造等系统化技术手段,改善居民的衣、食、住、行、娱等问题,打造一个以绿色生态健康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新”小区。
盘活低效产业用地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推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存量资源统筹利用,鼓励土地用途兼容、建筑功能混合,探索“主导功能、混合用地、大类为主、负面清单”更为灵活的存量用地利用方式和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依法合规盘活闲置低效存量资产,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探索运营前置和全流程一体化推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木渎国际科创园
吴中区不断加快存量更新的步伐,聚焦产业质效升级,腾退低效用地,提升产业发展新动能。苏州木渎国际科创园原地块为工业厂房用地,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部分旧工业厂房因生产功能搬迁而闲置废弃。政府发挥统筹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回购地块土地资源,建设高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引入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类优质企业和项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有条件的旧工业厂房通过改建成产业园区的方式重新焕发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活化历史文化街区 激发城市内生活力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吴中区切实守牢城市更新底线,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推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品质功能,加快描绘“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现实图景。
蓝朵·三五斗企业文化基地
逐步实施特色文化街区更新,重点推进宝带桥·澹台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片区更新等项目,将其打造成展示苏州大运河文化的“最美窗口”、展示江南文化的吴中标识。在千年古镇甪直,始于民国初年的万盛米行,是一家老字号店铺,2021年启动工程,打造蓝朵·三五斗企业文化基地,在原万盛米行旧址基础上重现民国米市的旧日风貌,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空间格局,进行业态分区。结合数字经济,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办公、企业拓展培训”三位一体的文旅体验空间,老街区成为新风景,激发内生活力。
补足配套设施短板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吴中区大力落实“体检先行、示范引路、统筹推进”要求,以城市体检为切入口,以政策标准体系为支撑,以试点示范为引领,统筹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更新改造工程。
姑苏二十四集一角
城市中大量的小微空间容易被忽视,逐渐成为城市的消极空间,或是社区里的杂乱空地,或是立交桥下的空间。吴中区以小规模、低成本、细节化、亮点式的微更新模式,对城市功能进行补短板,从绿化、景观、照明等方面组织改造提升,进一步打造可达性强的公共空间,提升对外展示效果。结合城市道路两侧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等项目植入城市家具,将吴文化记忆融入其中。开展高架桥下空间整治,以完善住区基本功能为基础,促进原本的“灰空间”转变为“公共活力空间”。以完整社区和生活辐射单元为单位,通过建设人防运动广场、人才公寓、九年制学校等项目,逐步完善片区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围绕人水和谐,推进一箭河、胥江两岸综合整治等项目,借助历史文化、水环境功能需求等,打造融合周边历史文化、优化城市公共功能、修复滨水生态环境的多样生态滨水绿廊,补充和完善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满足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游憩、交通以及社会服务等需求,完善十五分钟生活圈。推动既有商业建筑更新,打造姑苏二十四集,营造苏式特色室内商业空间。
吴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