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中国标准走出去关键在哪里
2018-12-13 11:12:3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君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标准在国际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本版特开设专栏,介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研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存在的难点和不足,助推构筑中国工程国际化的标准体系,让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立得住”。

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不仅是为了使国际贸易更加便捷、通畅,还有利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对于我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带动沿线国家相关技术与管理水平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科技管理部标准处处长陈效红表示,“我国早先在工程领域常常采标(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未来则希望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能更多地采用我们的标准。”

积极参与

陈效红认为,在某种角度上,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是实现技术、产品和服务输出的最有效方式。标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的桥梁与纽带,是基于管理层面的对话语言。这些凝练在标准中的技术与经验,更容易被他国接受。

中国标准如今正活跃在国际推广中:包括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将中国标准“写”进去、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导入中国标准以及两国之间签订标准互认协议等。目前,仅中石油就已牵头制定完成了十余项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中石油在土库曼斯坦的一个大型油气田开发项目,是中国标准实现成功推介的典型案例。“当时这一项目在进口我国设备时遇到麻烦。因所有设备均需经该国相关部门检验后方可运抵工地,检验周期长,造成设备在口岸长期积压,对这项重点工程的工期影响极大。”陈效红介绍说,中石油立即与我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反映相关情况。随后,国标委组织有关部门,先后两次组团赴土磋商,最终与该国标准计量署签订了中土标准互认一揽子协议。所有设备一下子有了“通行证”,工程很快恢复了正常进度。

这一案例非常成功,陈效红说:“不但为企业带来便利和效益,也为中国标准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三个缺失

中国标准已跃上国际舞台,但问题与矛盾仍存,如何解决将直接影响未来表现。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标准可视为我国对外“售卖”的产品,虽然其制修订环节较齐备,可宣传推广却跟不上,无专门机构支持。中国标准向国际推广,至今多靠各方单打独斗,“好比公司只有技术和生产部门,没有销售和公关部门一样”。

而在工程技术领域,让中国标准为他国所用,大多要和政府打交道。企业作为推动者,若无政府牵头便难有对话权力。与此同时,我国在这方面激励政策尚不完备,对于推动中国标准为他国直接或间接采用并无奖励制度。显然,后者也是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国际的重要手段。

除了机构与激励措施缺失,中国标准推广受限还因为对他国现行标准和制修订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等关键内容了解不够深入。陈效红说,造成这种状况一方面因为资料不齐,搜集渠道不畅;另一方面则受困于语言消化吸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多为小语种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因涉及法律法规,极其严谨,对于参与者的标准、技术和语言水平都有极高要求。

前路漫漫

意欲在国际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有所作为,回归现实,中国标准仍需“软硬”两手抓。

“标准竞争仍是核心技术硬实力的体现。”陈效红解释称,美日欧等国标准坐拥历史优势,在市场上已形成自然选择,“API(美国石油学会)标准从不‘推销’,但各国都会自觉研究、采用,其国家整体实力和专业技术实力显而易见。”

我国是后起之秀,想要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必须选择不同路径,让他国知道中国标准的先进之处。“首先必须强调自身质量与技术含量提升。中国标准的绝对数量不少,惟有含金量提升,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要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落地转化。”她举例,电力领域这些年作出表率,如“超高电压输送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已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技术之外的配套工作也要加速完善。据介绍,中石油曾向哈萨克斯坦推介几项行业标准,但对方因纠结版权风险而不敢采用。对此,陈效红认为,虽然各方都在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但相关技术标准是否应经审慎评估、有选择性地对外推介,目前尚无相关政策。这些细节恰恰成为中国标准打入国际市场“最后一公里”的绊脚石。

未来,惟有保持低调和谨慎,充分尊重他国文化,与他国形成互信,才有进一步对话与合作的可能。

“这需要时间沉淀。”她最后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