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征文:从如厕看变化
2019-01-25 10:39:10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王志广

js5bYW5BC727.jpg

改革开放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不是城市日新月异的改变,而是如厕。

我曾先后在市中心和城乡接合部的平房里住了31年,对于“如厕难”记忆深刻。起初是市中心的一间四合院,由于院内只有一个蹲坑,这座仅有的厕所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了女厕所。院内男性如厕就有点不方便了,成年的要穿过马路到其他院子的公厕解决,小男孩基本找个排水沟就地解决。然而,没几年,马路对面的公厕被一家幼儿园圈入“内宅”,我们只好去距离更远的公厕。除了距离较远、不方便之外,如厕排队也是常事。如果赶上闹肚子,那是很尴尬的事,只能跟前面排队的陪笑脸,请求人家照顾一下,加个塞儿。那时的公厕虽然有房顶但是漏雨,一到下雨天蹲在那里还得打着雨伞。

后来,我们搬到了城乡接合部的平房,一住又是10年,而如厕条件并未得到多大改善,除了距离比以前近了之外,仍然是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旱式公厕。

彻底改变我家如厕环境的是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那年,我们被安排到了震后新建的单元楼里居住。自从住进了单元楼后,我们的如厕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每套住房内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相比之前街头巷尾的旱式公厕,既干净卫生又有了隐私感。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岳父家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不仅拥有独立宽敞的卫生间,而且干湿分区,如厕也不影响其他人使用洗手盆。城市公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距岳父家不远的一家医院公共卫生间,条件堪比五星酒店,蹲便、坐便、卫生纸、洗手池、洗手液、烘手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卫生洁具、墙面、地面光可鉴人,保洁人员不停地打扫卫生。而我进入医院卫生间从未有人阻拦,据保洁人员讲,医院的厕所是全天候对外开放的。

10多年前内退后,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一般每星期去3次图书馆,每次半天。那时,我的腿还没做手术,蹲着如厕没有问题。但2012年,我做了双腿膝盖半月板撕裂修复手术。术后,医生嘱咐说,不能够再蹲着如厕了。那几年,我去图书馆读书,如厕很成问题,因为图书馆卫生间没有设坐便器。2017年,图书馆搬到新址。全新的图书馆里各种设施配套很齐全。卫生间不仅干净整洁,还设置了无性别无障碍卫生间;儿童阅览室那一层,还专门为小朋友设置了儿童马桶、洗手池。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的卫生、设施的提升,昭示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昭示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人们如厕条件的巨大改善。


ggkf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