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征文:一张照片映射乡村巨变
2019-01-28 14:47:46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蒋亚莉

js5bYW5BC727.jpg

我生于湖南省韶山市杨林乡的农村,恰与改革开放同龄。40年来,家乡巨变,从衣食住行到城乡风貌,莫不切身感受。前不久,我回乡采风,发现了紧挨着的三栋房子——土砖房居中,红砖楼房垫尾,田园风格的小洋楼居首。这是最直观的农村住房展示,浓缩了改革开放40年的乡村住房史,见证了村民生活的变化。对于正在寻找改革开放变化的我来说,珍贵无比,于是定格了这个场景。

站在山腰上,看向山坳里的村庄,被红砖楼、小洋楼夹在中间的土砖房吸引了我的目光。眼前这所残破的土砖房,使我想到了我家建于1980年的房子。

听母亲说,父亲退伍回乡后,自动放弃了理应继承的一间土砖房,自己凑钱盖起了两间夯土为墙加盖茅草的土房子。我和弟弟相继出生在这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姐弟逐渐长大,而土房子逐渐变得破旧,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时至今日我都清晰地记得幼时用搪瓷缸往屋外舀水的情景。

父亲曾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茶场厂长。那时,父亲带领社员没日没夜的干活,依然吃不饱饭。家里来个亲戚就要四处借口粮,借不到,父亲就只能煮白菜充饥。改革开放后,父亲乘着东风,先后承包了打米场、面条场和油榨坊,再加上他的认真执着精神,通过勤劳的双手致富了。我家成了村里第一批用上电灯的人家、第一批喝上自来水的人家、第一批购买黑白电视机的人家……为了改善家里的住房条件,父亲在农闲时,请了木匠瓦匠等,披星戴月地打地基、搬土砖、抹泥灰,终于在1980年秋天,我家从黄土坝的土房里搬到了千金坪的土砖房新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能盖起土砖房,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新家不仅有两间卧室、一间堂屋,还有灶屋和猪栏。后来,父亲还加修了厕所,改造了卧室,安装了取暖设备,整个屋子变得冬暖夏凉。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丽的家园。

看着土砖房后的红砖楼,我的思绪又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或承包工程,或经商,手头越来越宽裕。村民想要彻底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不少人盖起了红砖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楼房,也成为农村人劳动致富的象征。

近10多年来,农村经济呈跨越式发展,经过走南闯北,村民见识变宽广,很多新理念渗入农村生活中。环保、节能、绿化……成为村民的共同认知。于是,先富起来的村民,将节能性较差的红砖楼房拆除,盖起了更节能、环保的小洋楼——保温外墙、中空玻璃门窗、太阳能热水器、新风系统,节能建筑理念得以充分体现。村民的环卫意识也越来越强,垃圾分类,集中处理,专人负责环境保洁,村内道路、农家小院全都干净整洁。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不少村民不再局限于环境的洁净,追求起更为健康时尚的居家生活,庭院装饰回归原生态,庭院绿化户户不一样,或草本,或木本,花艳四季,树绿经年,美丽乡村名副其实。

2008年,父亲卧病在床,家中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我家周围红砖楼房拔地而起,而当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土砖房年久失修,到处漏雨,岌岌可危,让我们自惭形秽。但让我们痛下决心改变住房条件的是,2010年,父亲病故,家里因为漏雨,竟没一块干爽的地方可以安放桌椅祭奠。这让本已悲痛不已的全家人心情更加沉痛。丧期过后,在母亲的主持下,我们一家齐心协力,顶住经济压力,想尽办法,将土砖房推倒,修建起200多平方米小洋楼。从挖地基到砌墙,从木材加工到做成家具,几乎都是机械化完成。我们也不再参与房屋建设,一纸建房合同,交付定金,验收后缴清费用。一家人该务农的务农,该上学的上学,“建座房,脱层皮”成了父辈的老黄历。

而我们生产队最后一栋土砖房也在2017年年年底被推倒建成了红砖楼房。听邻居说,这座土砖房被政府认定为危房,重新建房还领到了改造补贴。面对村里寥寥无几、破败沧桑的土砖房,我感慨万千,那是父辈创业守业的印记,也是乡村变迁的痕迹、凝重的乡愁、厚重的乡情。为了留住回忆,我开始寻找定格这些旧物。

一张照片,三栋房子,三段历史,浓缩改革开放40年农村巨变。有缘拍得此照,是我之幸。审视照片,方寸之间,意义深远。

ggkf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