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半条被子”激活奋斗基因 ——湖南沙洲村蹲点见闻
2019-04-29 21:20:28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尚丹宁



俯瞰沙洲村_副本.jpg

一段往事,让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这个地处湘南的小村庄,一下子聚焦了全国的目光。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迅速传播,温暖了全中国。

沙洲村,地处湘南这片著名的红色沃土之中。这里是当年红军长征时第一方面军卫生部旧址所在地,被誉为“红军房东村”,是典型的红色传承地。然而,沙洲村地处偏远的罗霄山脉连片特困地区,交通闭塞,山多地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里还有不少人吃不上饱饭。10多年前,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的2/3。2000年,村里才有了第一条通村水泥路。2016年,贫困人口还有31户98人。

在“半条被子”精神的感召下,沙洲村抢抓机遇、审时度势,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线,重点打造沙洲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沙洲村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红军房东村”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上了致富路。


留住红色乡愁

沙洲村背靠常年云遮雾绕的高山,面对水量丰沛的河流,坐落在山水之间,景色优美。村中的古民居、祠堂、井台、朝门尽显湘南民居特色,青砖、黛瓦、粉墙是这里的基本色调。

如何让这样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湘南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留住红色乡愁?

精准的规划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汝城县委、县政府坚持高起点谋划,确定“规划引领、突出特色、注重保护、科学开发”的基本原则。通过充分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逐步形成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人民至上、军民鱼水情为主题,将“红色旅游、水果产业、电子商务、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为一体的规划理念,把沙洲村打造成经典的红色旅游景区和成功的红色旅游扶贫示范村。

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接到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任务之后,立即组织专业团队到沙洲村。他们来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老屋,走访徐解秀老人的后代,感悟“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红色情怀。他们深入到村中的老宅、古庙,走家入户,与乡亲们交谈,感受沙洲村的古风古韵。他们踏足田间徜徉河畔,探寻这里绿色山水的魅力。

红色热土的力量、湘南风貌的底蕴,孕育出了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尊重村域现状“山、水、田、园、庄”格局,构建风光带、配套服务设施、传统村落、公园果园等功能结构,突出红色魂、古色韵、绿色景的“三色”特色。

红色魂:深度挖掘长征和“半条被子”故事文化内涵,通过故居修复,设置红色历史陈列馆,建“半条被子”纪念广场、红军亭,建设以“朱毛会师前期在汝城”为主题的磐石公园及主题雕塑等景观元素,凸显红色文化内涵,树立沙洲村红色教育基地形象。

古色韵:以青砖、灰墙、黛瓦、坡屋顶、木框窗的湘南民居风格为基调,完整保护村庄的核心区,修旧如旧。坚持“不挖山、不填水、慎砍树、慎拆房”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沙洲村原始风貌,保护山环水绕的田园村落格局,确保新旧建筑风格、色彩、材料与工艺的协调统一,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和传统生活的延续性。

绿色景:不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类型,突出水果之乡、绿色产业地,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通过“旅游+”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脱贫,形成红色旅游脱贫“沙洲模式”。能看见水、望到山,能留住红色乡愁。

为了让规划设计方案顺利准确地实施,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派出了园林、市政、建筑专业设计师长期驻点沙洲村,现场指导,必要时及时修改方案。时任建筑所所长、现为副院长的李飞跃告诉记者:“空坪的梳整、花卉的摆放、檐角的处理、步道的修整、拱桥的砌筑等每个细节,我们都会耐心地与施工人员一一讲解。施工工艺比较复杂的,我们请教当地的民间师傅做指导,力求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李飞跃深深地体会到:“深入施工现场,更接地气,有利于灵感的迸发,如游客中心广场的青砖栏板、农耕文化展示区、菜园子的设计及景墙等节点,都是现场的创意。”


建设美丽山村

按照规划的蓝图,此后的沙洲村变成了沸腾的工地。建设中,各有关方面主动作为、紧密配合、真抓实干,凝聚了强大合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景区各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

汝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建设前期就积极参与调研,建言献策,对规划方案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危房改造是沙洲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汝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结合先前已经制订的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对沙洲村的危房改造给予了极大帮助。他们对已确定的贫困户、低保户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和重点对象,逐一解决,无一遗漏。同时,加大宅基地管理力度,通过拆除、置换等方式,新建标准住房39栋。其中,贫困户8栋、危房房屋修缮5户、土坯房改造6户。

在沙洲村环境整治上,特别是村中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督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在具体项目的建设中,他们主动提高介入力度,在关键环节上加强监控。为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他们专门派出质监员在工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出整改建议。如,工程基础开挖后必须达到要求验收合格后才能进一步施工,混凝土养护必须达到强度才能继续施工,布筋时要到现场进行监督,查看每个项目的监理人员的监督履职是否到位。汝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曹海雄对记者说:“不管工期要求多紧,决不能违反有关规定,不能马虎。竣工验收时严格按规程进行。我们还组织工程项目的‘回头看’,主动排查及时整改,举一反三,防止‘扶贫房变闹心房’。”

农村危房改造,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沙洲村的建设中,他们没有辜负革命老区人民的期望,一路在前。

经过8个月的建设,景区的旅游道路、河道整治、游客服务中心、长征纪念馆、大型生态停车场、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滁水河风光带、磐石公园等项目如期完工。还完成了村内景观提质、红色景点修缮、民居立面改造、农业综合产业园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如今的沙洲村,崭新的沥青道路蜿蜒向前,村内一栋栋青砖粉墙的民居耀眼夺目,村外果树花木连片成行;环绕村庄的滁水河,披上了生态护坡,岸边新修的游客步道蜿蜒曲折;灵动飞跃的石拱桥,连通河道两岸;远处青山叠翠,群峰环绕,沙洲村犹如绿色织毯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昔日边远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景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沙洲村的变化让村民们感慨万千。沙洲村主任、“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曾孙朱向群说,为了这一天,他们等了多少年。十几年前村里安装沙洲村景观石的时候,大家就梦想着把沙洲村建设成红色文化传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

“半条被子”纪念广场旁有一面墙,村民们指着上面“听党话跟党走,幸福生活在前头”两行大字信心十足地说:“好日子还多着呢!”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