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又是一年端午节
2019-06-10 10:20:41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孟海朝

又是一年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南方有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而在我们豫西的卢氏县却有吃槲包的独特民俗。去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大姐托人捎了些她自己包的槲包给我,同槲包一起捎来的,还有大姐的“话”:“妈不在了,你们工作忙很少回家,吃了槲包,就会想起家人……”

看着大姐捎来的槲包以及听到她的“捎话”,我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眼前突然浮现出母亲每年端午节专门乘车给我们送槲包的情景。

我小时候是“大集体”时代,人均只有4分山地。山地薄,产量也很低,种一亩小麦只有200多斤收成。生产队分的粮食吃到过年就接济不上,年后只能靠借粮和公社救济的红薯干勉强度日。但那时,不管日子过得有多艰难,每年的谷雨时节,爷爷和父亲都要做一件“雷打不动”的事,那就是在山坡根、河岸、路边刨出点儿桌子大小的地块儿,撒上些谷子或黍子等种子,为的是让一家人在端午节有槲包吃。

每当端午节来临,母亲就会上山采槲叶,然后忙着晒谷子、碾米,给谷子或黍子脱皮,去皮后掺上小豆、花花豆、大枣、板栗等,用凉水泡在大盆里,再把从山上采回的槲叶用开水煮一下,接着把槲叶拿到河里搓洗、去毛。一切准备就绪,吃过晌午饭,母亲就开始张罗包槲包了。包完后,在大锅里倒上水,在锅底放上两根木棍搭的架子,再把包好的槲包放上去,用大火煮,一般要从下午四五点钟煮到半夜。第二天早上,大锅盖一掀,满屋子槲包的清香气息,满满的端午节味道。

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端午节那天早上吃槲包是必须的,就像过年吃饺子一样。一大早,女主人趁露水未干,就要到坡根、河边、地头采些金银花、竹叶、车前草、夏谷草、艾叶等,作为夏季降暑的备用凉茶。早饭前,当家人还要拿一些槲包放到盘子里,端到先人的牌位前点香祭奠,接着把最后包的独扇槲包绑到门边或窗棂边,经风吹日晒成陈槲包,这可是农村治痢疾和肠胃消化的良药。为了让小孩辟邪消灾、防止夏季蚊虫叮咬,家长们还会把孩子的手和脚绑上用红、黄、绿、蓝、紫五色线搓成的花花绳,在脖子上挂上香包,往鼻孔、耳朵里涂雄黄酒。一切程序完成,才端上热槲包开饭。

小时候的我是在盼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吃槲包中渐渐长大的。端午节时正是一年中最青黄不接的时候,此时吃上的那顿香喷喷的槲包也就成了我儿时最难忘怀的事情。但我也知道,槲包里有爷爷和父亲的汗水,更有母亲一丝不苟的厨艺和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

长大后,我走出了大山,母亲为了让我在外安心工作又不忘记家乡,每年端午节总会不声不响地为我送来她包的槲包。每次吃母亲包的槲包,心里的那丝牵挂和思念便会油然而生。

2004年的端午节前夕,母亲突然去世,从那以后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槲包了。如今,吃着大姐从老家捎来的槲包,心中不免五味杂陈,仿佛间又看到了爷爷和父亲在坡边、河岸、地头种谷子、间黍苗,妈妈在采槲叶、碾谷米、包槲包……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愿在每个端午节,我们都不要忘记家人,不要忘记亲情。因为,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