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品质
2019-07-08 13:01:06来源:中国建设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博士 刘畅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品质的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现在的城市发展并不一味地追求城市发展的速度,同时还要追求城市发展的质量。而城市质量更注重人的体验,用品质来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是新时代的高质量标准。

人们进入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工作就应致力于满足这一朴素但不容忽视的诉求。从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领域的配套改革,只有切实在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彰显“人”的价值,真正解决各项民生问题,让人们安居乐业,城市才会更有温度,也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前影响城市品质的问题

过去30年,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空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这种极速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那就是我们的城市建设一直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忽视了城市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城市品质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跟上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

第一,城市贪大求洋、大拆大建、无序发展等乱象存在,城市风貌呈现单一化、批量化、均质化、拼贴化的特点。规模过大、速度过快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大城市病”“千城一面”等诸多问题,造成了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但埋下了诸多经济和社会隐患,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存量财富的流失。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跨过诺瑟姆曲线的增长拐点,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这种不断扩张的模式也不再具有持续性。

第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失衡也让我们失去了往日的“青山绿水”,一些地方面临“大气污染靠风刮、江河污染靠冲刷”的窘境,环境恶化成为中国城市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的负荷系统,环境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速的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迅速膨胀、资源消耗大量增加,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失衡。环境问题始终是人民群众的焦虑和期盼,只有实现城市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才能根本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三,城市发展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误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满意度上下功夫。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城市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公共服务管理,社区建设主要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力,无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社区参与的缺位导致一些时候城市形象变美了,居民的满意度却下降了。


如何以人为本,

促进城市品质提升

“品质”更注重人的体验,用品质来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是新时代的高质量标准。

要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共谋共治共享,需要注重城市存量空间改造提升,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加强统筹规划,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倡导城乡社区“共同缔造”的规划实践。

·注重城市存量空间改造提升,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中国的城市已经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在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背景下,通过修复、更新、调整等手段,促进城市建成区功能结构优化调整在未来的规划设计中成为主流。城市存量空间的改造是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也是最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地方。

城市建成区存量的改造提升需要彰显文化特色,尊重更多人的利益,采用微改造、渐进式的方式提升整体环境。

对于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17年年底在厦门、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截至2018年12月,试点城市共改造老旧小区106个,惠及5.9万户居民,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家园感。

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可以通过魅力空间、历史建筑、工业区的改造、利用、升级,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动城市复兴。

以伦敦南岸的转型历程为例,该地经过30年的改造历程,由一个衰落的旧工业区升级为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化艺术中心及创意产业中心。政府将废弃的老房子保留下来,改造为博物馆、剧场、美术馆、艺术学校等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提升了片区魅力。城市魅力的提升带来了艺术家、创意人才,形成创意阶层。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人群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统筹规划,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转型阶段,由传统的增长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提升,城市发展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品质。生态环境品质提高必须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同时,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

哈马碧湖城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南部的近郊区,原来是港口及工业区。在旧工业区的改造中,政府将生态作为哈马碧湖新城的发展动力,除了对绿化系统和滨水地区进行设计外,还实现了废弃物、水、能源之间的循环利用。在土地使用上,坚持小尺度的街区开发和用地功能的混合,在开发前对所有污染土地都做了无害处理。在出行空间上,政府花费大量投资用于公共交通网络建设,通过修建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为主的慢行系统,实现了80%绿色出行的目标。在开放空间方面,逐步将仓储、工业用地开发为公园和绿色开敞空间,每栋住宅 300米 距离范围内设25~30平方米公园绿地,每户公寓不低于15平方米的绿地。在建筑设计方面,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采用建筑绿化设计,利用生态技术建造了低能耗的舒适环境。

·倡导城乡社区“共同缔造”的规划实践

“共同缔造”是新形势下规划建设突出群众主体,引领全民参与、主动融入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共同缔造”包含了“五共”——“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群众”为主体的完整社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

“共同缔造”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构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规划专家团队”三位一体的社区参与构架;第二,将庞大的行政组织影响力下放至社区组织,让自治组织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参与能力和自治意识;第三,培育和完善社会社区组织体系,扩大参与功能;第四,从资金、制度等层面完善社区规划参与的保障体系。

青礁村院前社位于厦门海沧区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古村,是海沧区及厦门市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2014年10月,海沧区政府与台湾大学城乡基金会合作开展“两岸交流、共同缔造”项目。台大城乡基金会李佩珍老师秉承“造人不造物”的台湾社区营造理念,参与院前社的“共同缔造”工作,开启了两岸社区规划师合作的模式。规划团队通过驻村服务,深入了解村民意愿,并举办规划说明会,协调处理和反馈居民意见。同时,规划师与居民共同开展美丽庭院参与式设计和房前屋后整理,让居民参与到空间设计中来,大大激发了村民学习和参与空间设计的积极性。青礁村的改造是两岸规划师共同努力、走进城乡社区的成功实践。

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因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们应从人的需求出发,把解决人的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用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城市规划更科学、人民群众更满意、宜居城市更美好!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