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中巴经济走廊” 我们来见证——上海交大“丝路致远”国际化实践侧记
2019-09-25 10:20:34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赵家鑫 池松恒 许婧煊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先驱性、示范性项目,是中巴关系在新时代的重要命题。自走廊规划提出以来,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的“1+4”经济合作布局。经过近年的发展,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已经开发了超过22个合作项目,涌现了喀喇昆仑公路、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卡西姆港燃煤电站等多个造福巴基斯坦人民的优质项目。欣喜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每个项目背后,都有着的中巴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wuq99222.jpg

2019年暑假,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杨健教授、徐峰副教授牵头,由33名上海交通大学工、农、商多学院优秀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丝路致远”实践团,走访国内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国家经济枢纽拉合尔、历史古城白沙瓦,循着古丝绸之路的遗迹,深入调研中国企业是如何输出中国智慧、发扬中国工程精神的。

“丝路致远”项目自4月立项到9月完成所有实地调研,共走访中国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等10余家单位,参访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并实地调研了巴基斯坦发展规划改革部等5家政府机构。

友好的交流,

加深中巴人民间的珍贵情谊

巴基斯坦青年李帅(Aslan)曾留学中国,他毕业于深圳大学,是巴基斯坦拉合尔市橙线(Orange Line)轨道交通项目的一名项目员工,主要负责中巴双方人员事务间的沟通协调工作。橙线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巴基斯坦国内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位于巴基斯坦经济大省旁遮普省的省会拉合尔,建成后将实现每天25万人次的运力,并在2025年提升到每天50万人次。在橙线项目中,李帅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与实践团成员沟通,他笑着讲述在中国难忘的留学生活以及在项目中的工作经历,言语间透露着对中国的热爱和对这份工作的珍惜。

像李帅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根据巴基斯坦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在中国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数量超过2.8万人,十年间增长了5倍多。很多巴方留学生都得到了中国政府或者企业的奖学金支持,以帮助他们在中国潜心深造,学得一技之长后贡献于自己的祖国发展,成为中国与巴基斯坦间的友谊桥梁。不仅如此,实践团参访的很多在巴中国工程项目公司都始终践行着“雇佣本地劳工,培训当地人员”的准则。如在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项目中,中方企业制定了系统且完整的巴方员工培养体系,在运维管理岗位,采用中方员工与巴方员工“1+1”搭配的原则,定期按计划派送巴方人员前往中国最先进的燃煤电站接受实地培训。这些工程师多数毕业于巴基斯坦的顶级学府,通过在拥有世界一流技术的萨希瓦尔电站积累实践经验后,未来他们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仅在2019年,该项目就有9位巴方工程师前往巴基斯坦国家能源与电力规划相关部门任职,延伸着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为巴基斯坦的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在巴基斯坦,“丝路致远”实践团看到了中巴两国劳动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中方企业工作人员每日在项目上的言传身教,正在为巴基斯坦的发展和中巴两国的长久友谊种下饱满的种子。

行万里路,知中国情,

青年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

实践团在巴行程的最后一天,与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举办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基础设施工程与教育论坛,邀请中巴高校的青年学者共议中巴合作的未来。

wuq99225.jpg

论坛上的核心话题是人才培养。实践已经检验了中国企业在技术、管理与社会融入上的杰出能力与突出贡献,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难免面临来自工程技术与标准、金融融资、法律事务、语言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离不开新时代人才队伍的建设。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发起“全球挑战计划”,旨在培养青年学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担当,促进学生扩展国际经历, 拓展全球视野,提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工程与管理工作能力。“丝路致远”项目作为该计划下的重点项目,积极践行为祖国培养兼具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的责任,促进中国一流高校与巴基斯坦高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输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经过数月的调研实践,“丝路致远”实践团将持续总结实践成果,形成主题为“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挑战”的研究报告,并发表若干篇研究论文,继续深化与中国企业和巴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期从高校角度为中国企业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与策略。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