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以人民为中心 因地制宜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水平
2019-10-22 11:12:54    作者:周娜


微信图片_20191010143908.png

规划工作中,既要聚焦城市特性、留住文化基因,也要尊重自然、加强生态保护,以实现城乡活力持久、人居环境美好的目标。

10月19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为主题的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举行。数千名专家学者与规划从业人员齐聚一堂,通过专题会议、平行论坛、学术交流等形式,围绕空间规划、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等话题分享经验。

微信图片_20191022104821_meitu_5.jpg

此次年会设有1场主题对话、22场专题会议、28场学术对话、5场特别对话以及“对话重庆”等内容。年会主题报告特别聚焦了当前城乡人居环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新挑战等方面,涉及空间治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活力营造与人口空间分布、空间规划理论和实践、城市设计与空间品质提升等内容。平行会议既包括乡村振兴、城市更新、遗产保护等政策性话题,也包括城市交通、住区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智慧城市、健康城市、儿童友好城市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内容。

在规划界,千城一面曾经饱受诟病。要改变这一现象,“聚焦城市特性”已经成为各方所共识的大前提。

重庆市市长唐良智指出,该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资源禀赋独特,城乡形态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社会发展富有活力。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两点”定位、“两地”和“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着力构建主城区都市圈、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实施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有机更新,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目标。

对于具有多元化特质的北京市,从规划、调整、适应到实施的过程均具有不同特征,分区规划应当满足多项要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指出,这些要求包含明确圈层主导功能和发展方向;框定各区规模总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划定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按照全域管控的思路,解决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管理的矛盾;开展整体城市设计,明确基准建设高度和建设强度;强化规划实施成本意识;形成“一张规划蓝图、一套管控机制”等。

存量时代如何增强城乡活力的话题也得到规划界重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在《存量发展中的城市设计——跨界思考与实践》报告中,通过城乡实践案例分析了存量时代建筑更新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织补、调整、集约四种城市设计方法,以城市维度思考存量更新。

“存量发展中,不要抱着以往的上位规划成果尤为重要,而是必须结合城市发展进行调整。”崔愷认为,这项工作要注重利用空间资源和挖掘潜力,非保护级别的老旧建筑应积极融入新的城市生活。

崔愷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例对城市设计调整进行阐释——前期曾以文化建筑规划设计为主要任务,后期调整为关注文化建筑规划形态与城市发展、湿地廊道的保护融合,在此基础上将文化建筑融入街区,重新定位滨水空间,最终形成开放型城市景观公园和开放型街区相结合的形式。

谈到集约式城市设计方法时,崔愷引用了河北省的案例。“我们在原有村落基础上,保持了田园景观,同时增加能够融入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为这个城市留下记忆。” 他指出,虽然这里未来会成为新的城市发展区,但仍能留下土地的原有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题为《受抑制的服务业——城乡规划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报告中指出,生活水平提高会带来购买服务意愿的增强,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引导服务业在城市均衡分布,可以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服务,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除了文化基因,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备受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以六大逻辑解构空间规划逻辑内核。他认为,生命逻辑指向生态文明保护,在物质交融、信息交流和能量交互的状态下,最终将回归绿色发展。生态、经济、社会三大要素之间的转型是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第四维时间坐标下实现永久维护。

“如果清晨能被鸟鸣唤醒,这样的人居环境是很美好的。在此之上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就会大幅提升。”他举例说。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