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海绵城市:一条光明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2019-10-31 18:17:41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刘宏伟

4.刘宏伟:作为国内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行对环境工程产生了哪些显著影响?对此有何意见和建议?

●贾海峰:

海绵城市倡导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中各个元素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降雨径流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强调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这与环境工程早期注重“末端控制”现在逐渐重视“源头控制”,之前强调“污染的集中处理”现在逐渐重视“源头分布式控制”这一趋势是一脉相承的。

从环境保护的历程来看,早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过由于忽视对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范围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多为末端污染控制的环保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发现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很高、污染治理技术难以彻底消除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开始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分布式污染处理和控制等。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源头分布式处理功效,就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发挥全流程各个环节的自净能力,实现全系统的功效、经济等最优!从水文循环和污染物质去除角度而言,全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均有其水量的调蓄能力和污染物的自净能力,通过强化和利用好其调蓄能力和自净能力,就可以实现水环境保护的系统经济和功效的优化。由此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理念与环境工程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海绵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行,可以进一步促进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深化。

5.刘宏伟: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行以来,您亲自参与或指导的试点城市和建设项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

●贾海峰: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社会条件差异很大,两批共30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基本上覆盖了我国不同的地区,其目的就是要探索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模式。我不止一次地去过包括嘉兴、天津、白城、重庆、遂宁等在内的21个试点城市,这些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各有特色,也根据各自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状态等社会特征,梳理了各自区域和地块“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的适用性和优先排序,总结了各自特点不同的技术、管理模式。比如白城市以打造北方寒冷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样板为目标,针对中小城市共性问题,结合本地“高寒、少雨、易渗”特点,创新技术研发,尤其是源头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等,形成适用于北方并可部分推向全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再如中新天津生态城针对本底弱透水、土壤盐碱化等生态本底特点,借助中新国际科技合作,融入新加坡“活力、美丽、清洁(ABC)”治水理念,探索本地化的源头绿色基础设施的做法和“全过程、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当然,包括这些城市在内的试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是或多或少走了一些弯路,但总体上都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国家(省)试点城市既为试点,可以说是国家主导的一种有关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试验,而作为试验和探索,走一些弯路在客观上也是正常的,是应该被允许的。国家在总结这些成果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可以制定出更符合国情和先进理念的政策,有序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6.刘宏伟:除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外,目前全国各地省市级试点工作也在陆续展开,您如何看待省市级试点工作进展?有何具体建议?

●贾海峰:

同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筛选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但各个省内市的自然、社会条件差异依然很大,各省市开展内部的省市级试点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国家试点的重要补充。这些省市级试点城市均进一步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技术和管理体系。比如江苏省分两批确定了南京、常州、连云港市等共1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覆盖江苏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城市。

7.刘宏伟:您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会起到的具体作用?

●贾海峰:

海绵城市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智慧,也借鉴了欧美现代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其在我国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实践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官员、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近年来与海绵城市相关的高水平英文SCI论文,在国际上被大量发表和高频次引用。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参会人数众多,交流热烈,比如2016年9月我主导的“2016国际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学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从侧面印证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力。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和管理涉及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作为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海绵城市的成功实践和持续推进,必将成为一条光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全面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8.刘宏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您如何看待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模式总结推广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贾海峰:

经过30个国家试点、100余个省市试点以及更多城市自发的建设实践,我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很多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的案例,也遇到或发现了一些不成功的做法和失败的案例。尤其在海绵城市监测和绩效评估方面,各地均取得了很多实际监测数据,探索了基于监测和模拟的绩效评估方法。从去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国内众多来自大学、研究院、设计院、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和工程师,系统梳理和总结各试点城市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社会特征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式,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为了今后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我国常规的城市管控和工程建设程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组织专家系统梳理我国现行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标准、规范、导则,找出与海绵城市建设不一致的内容,并安排对这些内容进行逐步更新。基于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新编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这些新编的和修订的标准、规范、图集和导则是我国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常规城市建设和管理程序的基础,支撑我国达到2030年80%城市建成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也为更长久的未来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当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渐深入,还有很多现有的和新出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持续攻关,这些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和难点会逐一解决。

微信截图_20191031180615.png


12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