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永驻记忆的历史片段
2019-12-02 11:21:3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孙清华

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和《城乡建设》两刊,几乎伴随了新中国的“壮丽70年”。我在原建设部建设杂志社(现建筑杂志社前身)及其两刊工作了22年之久,经历过永驻记忆的重大事件与历史片段,见证了杂志社与其两刊的成长发展历程。

1988年10月,原建设部决定整合《建筑》《城乡建设》编辑部,组建原建设部建设杂志社,为部属事业单位,负责原建设部两个机关刊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建设杂志社成立后,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发展势头良好。两刊办刊方向正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初步创造出机关刊“厚重而不失精美、严肃而兼具活泼”的特色,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印制都有了不少新变化。《城乡建设》荣获了国家新闻出版署1990年全国期刊展览印制质量二等奖。

时间刚刚跨入到1995年,社领导班子就酝酿庆祝活动——庆祝邓小平为《城乡建设》题名、李鹏总理为《城乡建设》题词10周年。

“双庆”活动具体筹备工作从是年6月陆续展开。活动包括邀请部办公厅和与《城乡建设》工作联系密切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撰写署名文章;组织在国家“七五”“八五”期间城乡建设工作搞得比较活跃的城市市长、副市长和一些省、自治区建设厅的负责人撰写文章;举办部机关司局长和部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小规模“双庆”座谈会。活动得到部党组的亲切关怀和各司局的大力支持。社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筹划在先,有序进行,按期完成。《城乡建设》从第9期开辟专栏,连续共四期刊载“双庆”系列活动内容。

长达几个月的“双庆”系列活动,在原建设部机关和建设系统与广大读者中,形成了舆论宣传的连续攻势和连锁反应,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以此为契机,建设杂志社和两刊的各项工作出现新的局面,逐渐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各省市通联队伍和作者队伍空前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发行量稳中有升。两刊连续几年被评为原建设部优质期刊、原新闻出版署“双效期刊”。2000年以后,为适应国家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建设形势的需要,两刊进行了改版和扩版。

记者站和通联站是杂志社与广大读者联系的纽带,也好比杂志社的胳膊和腿脚。杂志社的工作能够活跃起来离不开它们。因此,杂志社成立不久,便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一方面整顿两刊原有的几个记者站,一方面着手新建工作。选择改革开放和城乡建设各项工作比较活跃的省份与城市、选择建筑业大省大市先行建站。比如,江苏省有省站,也有市站。广东、山东、浙江、四川和湖北等省也各有三四个站。对边远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不忽视。新疆、甘肃、宁夏也各有一两个站。2000年年底,杂志社在各地已设有69个站,其中记者站35个、通联站34个。这些站多设在当地建设和建筑业主管部门,具有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杂志社与各站保持着经常的工作联络。每年在9月或10月召开一次全国性的通联会议,总结当年,部署未来,并交流各站工作理念,表彰先进。从1995年开始,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增加一次小型研讨会,邀请专家和各站特约撰稿人参加,研讨行业发展难关和疑点,组织高质量的文章。杂志社与站联系密切,相互支持。总结提出“站社一家,办好两刊”的经验与要求。各站和通联队伍的大力支援,使杂志社及其两刊工作活跃,成效显著。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