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复工复产 社区防疫如何不失控
2020-03-11 13:33:32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白诗楠

随着“复工潮”来临,各地陆续开始复工复产。但是,疫情尚未真正结束,防控工作绝不可掉以轻心。如何找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最佳平衡点,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日前组织多位校内专家,针对一线阵地社区做好复工复产与防疫工作给出了专业建议。

分区分级

防疫复工两不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中心研究员徐磊青认为,社区防疫应按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能力与防疫需求,将社区防疫单元划分若干小区和功能空间,主要包括三个层级,即街坊小区、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然后,根据所处区域疫情风险情况,将每个社区防疫单元划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实施分级管控。

徐磊青进一步解释称,“红区”是指已出现确诊病例并造成社区感染。对此类区域,要严格执行完全封闭管控,只保留一个出入通道,由专人守护。若开放式小区成为“红区”,应立即建立紧急隔离设施,严格实施封闭管理。“红区”居民出入、食物药品和生活必需品配送、慢性病患者和需要照护的群体就医、生活垃圾消毒和清运等按相关标准执行。“黄区”是指已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但尚未造成社区感染。对此类区域,也要执行封闭管理,设两个出入通道,由专人守护。“黄区”居民出入需根据疫情发展实际,按照政府启动的社区防疫规定执行,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绿区”是指安全区域。此类区域的居民生活一切照常,按正常的社区服务圈设施规划执行。

徐磊青认为,疫情防控期间,各城市可根据不同社区风险等级,统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内部供应链、垃圾消毒转运路径、交通线路、物流线路、出租车管理模型等。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城市“绿区”范围会不断扩大,进而通过“绿区”连片、扩片,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让居民产生更强的信任感、安全感,逐步释放负面情绪,平复心理创伤。

四招齐上

社区防疫更主动

如何将社区从被动的风险承受者转化为积极的风险干预者?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钟晓华认为,首先要依法赋权基层,明晰防控权责边界。对社区一线防疫工作者充分授权,尤其在社区管控、人口信息核实权限等方面。同时,完善对妨害社区防疫工作、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处罚机制,加强社区普法宣传,为基层防疫人员赋能增权。

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完善支持体系。钟晓华指出,很多一线人员连续作战,身体疲惫不堪、免疫力下降,加上专业培训缺失,反而更容易受到病毒侵害。因此,各区级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起社区防疫专业培训工作,围绕自身防护、场所消毒、人员接触等场景进行培训。建立主管单位负责、社会资源补充制度,保证一线人员防疫物资配备及临时性工作补助。落实轮班轮休制度,适当吸纳有条件和相关专业背景的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合理使用网络社群在物资筹措、心理干预、社工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再其次,要连通智能平台,推动防控数据共享。目前,多类社区防疫智能平台共存,如“一网通办”防疫专栏、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一网统管”系统、上海市徐汇区“汇治理”等,但平台数据共享以及与基层工作衔接不足,有必要统一数据归口、简化上报流程,为基层真正减负。在重点人员管理、沿街商铺监管等方面,发挥居民自治作用,鼓励其通过平台上报社区内不符合防疫管理要求的行为。逐级实现与基层社区共享辖区实时人口、企业复工、商铺营业等信息,通过大数据赋能,增强社区防疫工作时效性。

最后,要分级分类评估,精准赋能风险治理。以上海市为例,应以街镇为域,建立综合性社区抗逆力评估指标,从疫情风险、住房类型、社会资本、社区经济、体制机制等方面,评估社区识别、适应和转化风险的能力,为提升基层风险治理能力提供依据。

依托社区

构建健康生活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王兰指出,这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健康层面社会治理不足,应着眼当下疫情防控与老年化社会健康需求,把“健康意识”纳入规划编制实施、项目发展决策和日常城市治理中。她还建议,要依托社区生活圈,构建以公共健康单位为代表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首先,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置公共健康单元。公共健康单元根据人口规模,覆盖一个或多个生活圈,对两大类健康设施和服务加以考虑,即针对日常健康与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促进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为主要目的,优化居民生活方式;针对疫情应急,在传染病爆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及时有效应对,提供预防、隔离、治疗和援助。

其次,应推进健康设计标准。针对居民身心健康状况,明确不同人群健康需求,在日常空间管理和使用中,充分考虑空间健康正负效应,构建健康设计原则和标准。要支持规划师在方案编制过程中,纳入健康风险叠加分析、健康要素品质分析和健康资源公平分析。王兰强调,要让空间健康性成为城市规划的刚性要求。

最后,要开展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价。王兰表示,应开展城市发展大型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价”,即项目实施前后和过程中针对受其影响的居民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修正完善方案,避免健康隐患,增强健康效应。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