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城市规划的思考
2020-04-07 10:26:47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邹 亮

面对疫情

城市需要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为尽快控制疫情,除了建设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各地视疫情的情况还采取了相应措施。此外,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公共交通实名制的推行使得流行病学调查的精准度大大提高,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城市还未做到从容应对,从城市建设与管理角度,大概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建设安全本底缺失。“摊大饼”、高强度的发展方式使城市居民受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之苦,也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利。此外,由于救援和逃生困难,高层建筑的消防也是颇为棘手的问题。然而,很多城市却热衷于建设高层住宅,使城市丧失了安全本底。

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准备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定义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国各城市已开展的安全专项规划大多针对地震、火灾、洪涝、地质灾害等灾种,很少涉及公共卫生的内容;规划在开展风险评估时对传染病和地方病等考虑不足。

理想与现实间存在矛盾。目前,各类防灾规划的实施情况都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灾害相对是小概率事件,防灾减灾工作可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城市能提供给防灾设施建设的空间和财力有限,人们对防灾减灾这种没有直接效益产生且利用率相对很低的设施建设投入意愿较低。

另一方面,现有的防灾减灾规划甚至规范标准不接地气,例如消防站建设标准经过十余年的数次修订,消防站占地面积标准越来越大;而现实是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中心区用地越来越紧缺,符合要求的用地越来越少,导致消防站的建设陷于困境。

复工复产形势下

应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依靠科技和有效管理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在科学判断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应将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提上议事日程。对大部分地区来说,采取风险点管理防范输入性病例是重点;要靠大数据、专业判断和政府协调机制实施重要节点管控,保证抗疫、复工齐头并进。在街道社区的公共空间管理方面,应健全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根据疫情的防控情况逐步开放社区出入口,方便居民的同时也减少小区门口人群聚集。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随着复工复产趋于正常化,交通、物流、楼宇服务管理等需求日益增强。城市公交系统应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乘客刷卡的大数据实时监控客流量,及时调整运力,降低满载率,减少人员聚集度。办公场所除了适当控制人员密度,还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化室内交通流线,加强通风措施。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质量监管力度,有效分流线下商超的人员聚集量。

务实举措推动城市

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灾害的科学有效应对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领域越来越热门的话题。通过增加城市韧性来消纳灾害影响、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城市安全水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增加城市韧性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及区域间协作等方面多措并举。

完善城市灾害风险要素集合。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而风险则是城市安全规划关注的核心。有了SARS和新冠肺炎的教训,城市未来在开展安全规划时,要将包括突发传染病和其他灾后疫病传播在内的公共卫生风险纳入城市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以更科学、更全面的风险评价结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治理。

更新规划设计理念。城市规模疯狂扩张、建设求高求大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更应在空间的精细化治理上下功夫。战略留白、空间复合利用和安全品质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战略留白。在应对灾害时我们要有极限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在大灾乃至巨灾来临时给予民众安全的避难及救援空间;但相比于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防灾设施毕竟利用率较低,若按灾时的爆发性需求配置永久性设施,在平时必然造成闲置浪费。强化平时功能、战略预留灾时供给,是增强城市韧性的手段之一。

对灾后应急医疗和避难场所这类灾时需求暴增的应急服务设施,应根据不同的灾害情景预测相应的服务需求和使用频率,合理设置建设规模和预留空间。

空间复合利用。为扩充救治床位,武汉又建设了若干方舱医院,大多选址于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其利用场地与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有着很大的相似度,在功能上也有一定的重合度。因此在规划避难场所时,除灾时应急避难功能,还应考虑进一步完善对应急医疗功能的支持,通过制定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功能转换方案实现空间的复合利用。

重视安全与品质。认识到“摊大饼”和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城市病”危害,组团式发展和建设强度控制逐渐成为人们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改善居住生活品质的手段。

强化管理要素的作用。高效的管理体系可有效调动防灾减灾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现有的城乡规划标准规范主要针对静态的空间设施提出规划指标。应急不能只有静态的规划图,还应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能在灾时顺畅地“跑”起来。应急预案有效是关键所在,规划应提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指引,包括树立科学的基于风险评估的应急预案编制理念,健全以情景构建为主线的应急预案流程管理,完善以应急演练检验为重点的应急预案优化机制,以及提高以个性化服务为特征的应急预案数字化水平。

建立区域协同观。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得区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如同之前开展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一样,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在空间布局、设施配置及资源管理等方面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城市,应将更大的区域纳入研究范围,共抗风险、共享资源。

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在历史上,人类创造城市本就是基于安全的需要。现代城市人口高度聚集,人员、物质的流动更加频繁,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增加,疫情的经历促使我们摸索出更加科学完善的城市防疫手段,正确全面地认识风险,通过科学的规划指引逐步建立起城市灾害综合应对体系,完善社会治理能力,让城市有更强的韧性应对灾害,让民众更加从容、淡定、安心地工作生活。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