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云南危房不住人 住人无危房
2020-07-01 10:19:13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 ​彭 杰

农村危房改造是帮助贫困农户实现安居梦的一大惠民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党中央确定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

2017年以来,云南省已经累计解决超过130万户、约5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问题,改造后的农房达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

大山深处 彝族村落蝶变

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金旦村极具民族特色的村庄建筑、干净的村间巷道、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彝族村落分外迷人,也尽显出该村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的成效。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马永福(右一)看望贫困群众

金旦村是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定点扶贫村。自2016年至今,该厅对金旦村开展帮扶项目23个,先后硬化村内道路6.8公里、村组道路7.8公里,新建大村环村公路、村委会办公楼、农贸市场、村民活动广场等项目。

竹树成林、杨柳依依、稻田环抱,金旦村硬化后的乡村公路直通彝族村寨巷口,鹅卵石铺就的巷道直通一户户村民的家,错落有致的彝家小院干净漂亮。彝族村民周善喜的脸上写满幸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不仅为全村投了大量资金,还下派15名年轻优秀的扶贫工作队员帮助我们脱贫,生产生活变化翻天覆地,日子越过越甜蜜。”

金旦村3组村民李因茂家改造前后

金旦村下辖12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彝族人口占比超过95%。由于交通闭塞、产业匮乏、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金旦村是祥云县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133户535名贫困村民挣扎在温饱线上,脱贫任务艰巨。

大仓村11组村民周善祥家改造前后

近年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扶贫工作队把住房安全有保障列入帮助山区群众脱贫的重要工作。目前,扶贫工作队已经协调资金1036.4万元,在金旦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2户,让他们喜气洋洋地迁入新居。

技术加持 石头房原汁原味

不同民族文化与历史差异,令云南省内建筑各具特色,也给当地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对此,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明确了“修缮加固为主”的改造原则,因地制宜地推广改造方式,全省修缮加固改造比例达54.42%,使传统特色民居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

云南省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基本建设标准和“一户一方案”的改造措施,明确“防止大拆大建、因建房返贫致贫和将农村传统特色民居一拆了之”的基本改造底线,修订完善农村危房认定技术指南、修缮加固技术指南,出台农村危房修缮加固技术验收指南、脱贫攻坚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大纲和口袋书等技术标准,下发关于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通知,为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支撑。

石格拉村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一个规模较小的傈僳族村,以石多土少而得名。傈僳族人民用石头砌墙,以土掌作顶,经过破土、砌墙、竖柱、上梁、铺木等程序,便形成别具一格的傈僳族石头房。

石头房无固定规格,大小视材料而定,一般为二层平顶建筑,多习惯坐西向东而建。经专家多次研究、探讨,最终形成了石头房修缮加固方案。由于堆房子的石头是红色的,且石头间有缝隙,方案确定用当地沙土,与水泥、石灰、涂料、草精混合并搅拌成浆,使颜色与石头保持一致。“我们把石头房盖成美丽的‘小洋房’,不但保持了民族风貌,更让老百姓住得放心。”楚雄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科长张晋瑜说。

乔迁新居心向党 圆梦小康感党恩

古人言安居乐业。对于人们来说,衣食住行是生活基本要素,只有实现“居者有其屋”,生活才有基本保障。素有“天南铜都”之称的昆明市东川区地处小江断裂带,是全省9度抗震设防烈度的3个县区之一。东川区农村危房数量很多,且大多为土坯房,加之年久失修,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群众甚至认为,自己一辈子都建不起房、脱不了贫,“破罐子破摔”消极思想严重。


东川区农村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

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东川区克服资金和群众工作压力,不等不靠、多方筹措,对全区所有农村危房实施改造,全面保障农村群众住房安全,自2017年起,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2712户(按贫困类别分,4类重点对象13204户,非4类重点对象9508户;按改造方式分,加固改造446户,拆除重建22266户),已经全部竣工入住。

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施以来,东川区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凝聚各方力量,坚持苦干实干,按时按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在稳步实现群众安居中创造了东川速度和东川经验。

安居有了保障,兴业有了港湾,贫困群众的心理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惰性思想转变为脱贫发展全靠自己的双手,他们对脱贫后的生活有更大的盼头、更强的动力。

聚焦深度贫困区 攻克最顽固堡垒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要求,在补助资金分配标准方面结合实际,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建房成本高、农户自筹资金能力弱等情况,确定分级分类补助政策。省级层面对“三区三州”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4类重点对象户均补助标准为3万元,20个省定深度贫困县户均补助标准为2.4万元,其他地区户均补助标准为2.1万元。

云南省通过现场培训、视频培训、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对深度贫困地区各级工作人员及农村工匠进行政策技术培训,消除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技术盲区、误区,组织省属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赴27个深度贫困县驻乡镇、村实地指导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帮助培养一批农村工匠。省级工作组每月两周下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重、困难多的县市,开展督导督战工作,帮助理顺组织实施机制,理清政府领导、部门指导、乡镇实施、单位挂联、驻村工作队帮扶以及村干部动员、专业技术指导和督察等各方责任。

贴挂“两牌” 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为确保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的最终实现,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创新工作方法,指导各地对4类重点对象原有安全房屋和通过加固改造后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标准的安全房屋贴挂“房屋安全认定牌”;对非4类重点对象中不符合政策扶持范围人员的危房同样贴挂标识牌,简称贴挂“两牌”。

通过贴挂“两牌”,一方面,全面压实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工作责任,督促其狠抓农村危房改造竣工验收环节,对改造后房屋安全等级认定工作全权负责,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这是县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全面整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问题不足的有效手段和查缺补漏的有效方法,是守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关口的最后一道防线;另一方面,这一做法方便农村危房改造的日常管理、成效考核和普查工作,简便快捷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住房安全情况。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贴挂“房屋安全认定牌”305.06万块,贴挂“不属于农危改政策扶持户标识牌”32.77万块。

住房大改善 居者“优”其屋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江城县”)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规定,持续推动农村危房清零行动,实现了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让人民群众实现安居梦,住得安心满意。

江城县宝藏镇板河村坡脚危房改造安置点

美丽边寨,静谧宜居。素有“一城连三国”之称的江城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本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走进康平乡瑶家山村和整董镇整董村的瑶族聚居区,看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建小楼,循着绵延入村的硬化水泥路和两旁的翠绿茶园,进入层叠青翠间的瑶家山寨,看到昔日“游耕”瑶族山民的幸福安定生活。整董村村民杨虎安至今还为住进政府扶持建设的新房感到无比欣喜。以前,杨虎安一家住的是木质结构房屋,每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窘况让他们苦不堪言。2019年4月,杨虎安和其他村民一同搬进了新居,过上了新生活。杨虎安说:“新房子宽敞明亮又漂亮,我没出一分钱,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

安居圆梦危房清零

“20世纪60年代,我们村住的全是茅草房,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场景。一天晚上,外面刮大风下大雨,我家房子被吹歪,眼看就要塌了。父亲和我冒着风雨,赶紧砍来树干撑住房子。”在曲水镇拉珠村绿摸冲村民小组,65岁的何万清回忆起那个艰苦的年代,做梦都不敢想象,如今会住上漂亮的大房子。

何万清说这辈子的住房已经历过三次跨越——从茅草房到瓦房再到砖混结构的楼房,除了自身勤劳,最离不开的是党的好政策。如今,全组20余户人家均享受到了扶贫政策,家家户户住上了安全房。村民彭阿三感叹道:“如今不仅有房住,而且住得跟城里人一样,能遮风避雨,抗震等级也高。”

曲水镇坝伞村龙洞河危房改造聚集点

近年来,江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围绕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紧扣“住房遮风避雨,保证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的要求,积极深入开展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政策举措。为确保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当地督导各乡(镇)、各村落实加固改造“一户一方案”,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技术培训20余次,召开现场培训会9次,培训290人;召开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知识培训视频会2次,培训520人。

彩云之南,美梦成真。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做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扫尾工作,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全力督促指导州、市、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做好危房改造竣工验收入住、资金兑付、贴挂“两牌”等工作,确保改造后的农房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要求,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作出贡献。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