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成都:探索建立“智慧工地”监管新模式
2020-07-24 11:36:30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陈科 周军

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成都市持续深入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简政放权改革,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在工程建设领域探索建立智慧监管机制,推行智慧工地管理。

体系建设促运行

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评价管理等监管方式基础上,成都市逐步探索将“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引入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为媒介,开发建设了覆盖市、区两级的智慧工地平台,通过1个统一的核心系统与多个应用场景中布置的检测设备连接,实时采集、汇总、分析、预判各项信息数据,自动锁定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并进行预警。预警信息直接自动反馈至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和主管部门。实现劳务、质量、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施工现场管理效率,促进行业监管更加公正透明、规范高效。

为突出智慧工地顶层设计,规范智慧工地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智慧工地运行制度保障,成都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形成一份指导性文件(《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实施的工作方案》)和多份专门管理文件(如扬尘在线视频监测、运渣车辆在线视频监控、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实名制信息采集及考勤管理、信用管理、安全整治等方面配套文件)相结合的“1+N”智慧工地制度体系,为智慧工地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为保障智慧工地顺利运行,成都市设立了“智慧工地保障服务中心”,实行日常值守模式,重污染天气和暴雨预警期间实行应急值守模式,可实现问题“发现、核查、处置”全流程线上闭环。自2018年12月智慧工地运行以来,全市共2735个项目接入智慧工地平台,项目覆盖率74.69%,共发出预警信息232425条,发现质量安全问题9565个,处置违规行为5772个。

拓展应用见成效

目前,成都市智慧工地系统已应用于农民工实名制、建筑材料、塔吊监控、深基坑管理、运渣车监控、扬尘监控、夜间施工、AI智能识别、停工停建管理、现场视频调度等10大场景,实现了对塔吊、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扬尘噪音,运渣车辆,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擅自进入危险区域等违法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分析预警。与传统监管方式相比,智慧工地进一步突出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对行政管理的支撑作用,实现了施工线上线下联动,有利于主管部门对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和及时查处,对建设过程中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叫停,跟踪问题整改进度。

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个人健康码的使用成为建设工地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有效手段。智慧工地利用个人健康码打卡定位,结合电子围栏技术,动态、真实的记录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情况,真正实现了施工现场人员的实名制管理。通过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进行考勤,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自动判定考勤率是否达标,并纳入信用管理,督促施工现场人员到岗履职。利用健康码打卡考勤有效避免了传统人脸识别考勤技术上的延迟和漏洞,降低了企业考勤设备购置成本,解决了监管部门远程查看现场项目经理、安全员等是否到岗履职困难的问题,减轻现场检查压力。

企业借助智慧工地平台,实现了对施工现场人员的实名制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例如,成都市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项目,因条件限制,之前无法进行自动实名制考勤,项目使用健康码打卡后,现场人员实名制自动考勤率,在20天内提升到了62.23%。通过实名制考勤还可以实现施工单位劳务工资核算与劳务人员考勤记录相互印证,督促农民工工资实时足额发放,有利于预防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为落实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提供数据支撑的难题。

目标明确谋升级

下一步,成都市将深入拓展智慧工地的应用场景,推动提升工地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一方面是完善平台构架和运行模式,实行设备服务采购一体化市场化运作,通过购买服务解决网络传输问题,为智慧工地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降低智慧工地建设维护成本,缩短系统故障响应耗时,提高监管时效性,让监管更高效便捷,尤其是针对重大安全事件、群体事件、疫情防控等,做到快速响应,快速处置。另一方面是体现管理精度。积极利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智慧工地系统的应用升级,进一步拓展智慧工地应用场景,实现对停工停建、夜间施工、施工现场降噪的自动响应,提高工地智慧化水平,推动现场监管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