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黄海静:“走在时代前端,永保年轻之心”
2020-09-09 09:33:56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杨若男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海静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年幼的黄海静在心中种下了“教师梦”。“高校是学生培养的最后一环,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时候,我常常目睹父亲教导他的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从那时起,我便将高校教师视为一份神圣的职业。”黄海静说。

1960868550.jpg

黄海静

严格而严谨 温暖而知性

1997年,黄海静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保送本校研究生,条件是留校任教。“90年代末,建筑学专业的同学们更多是选择成为建筑师。当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去做一名建筑师,还是一名高校教师时,我并没有迟疑。我选择接受保研机会,成为一名教育者,立志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筑师。”2000年研究生毕业后,黄海静成为了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一名建筑专业教师。因为学校合并重组,2002年黄海静成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

建筑学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既要求严谨,富有逻辑的技术思维,也要求形象、生动的感知力。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影响着黄海静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在专业教学研究上,她严格而严谨;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她温暖而知性。学生们不仅喜欢选黄海静的设计课,也常常请她指导竞赛;喜欢跟她一起探讨建筑现象、设计方法和创新研究,还常常找她咨询读研深造及未来职业规划等个人问题。黄海静说,“教育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的氛围,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的原生创造力,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大胆尝试、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要想做好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对于建筑学教育更是如此。建筑设计是份对创造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建筑师必须保持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和学习力,对专业学术前沿的敏锐嗅觉,持续关注社会人文需求和学科行业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黄海静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上下求索、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辨析、归纳总结。“我喜欢与学生们一起脑洞、一起思考、一起辩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走在时代前端,永保年轻之心的教师。”黄海静笑着说。

1577225776.jpg和学生探讨问题的黄海静

“复合知识+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观

全球性创新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快速化城市建设、工程行业发展呈现历史性交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城市与建筑面临的系统性工程性问题日益复杂。黄海静意识到,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和行业发展要求的建筑师,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多元的建筑思维和设计能力,并且不断创新研究。

为了拓宽学术视野,完善建筑思维,黄海静决定攻读建筑技术方向的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她注重教学与科研相长、研究与实践结合,致力于地域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健康安全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了“设计+技术”一体化的建筑思维,确立了“复合知识+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观。

面对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多元的知识信息来源,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窄口径的人才培养机制,已难以满足社会、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面对挑战,建筑教育必须由“单一知识”向“复合知识”转变,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强化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培养。

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十年后,黄海静毛遂自荐开始兼任管理工作,从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到学院院长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无论是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建设,逐步将人才培养观落到实处。她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协同配合的意识。此外,她还重视教学改革及创新实践,积极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跨学科多专业联合设计及国际联合教学。

“跨界”“融合”“协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建筑类高校作为未来的规划师、建筑师的摇篮,建筑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对未来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今建筑人才培养存在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不足,社会及行业需求适应力不强等问题,黄海静认为要从“跨界”“融合”“协同”三方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从“越界”到“跨界”,培养“大建筑”的工程观。以“创新”为引领,改变传统教学中各专业固守的学科范畴,重视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通过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机制,加强学生对相关学科多维度、拓展性的学习。基于城市、建筑、环境的整体认知,与对建筑、结构、设备、管理的系统思考,培养学生建立起“大建筑”工程观和持续养成创新精神。

从“配合”到“融合”,掌握“全过程”设计方法。以“复合”为导向,打破传统教学中被动配合、各自评价的学科发展壁垒。采用通专融合课程、校企联合指导、全过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复合性思维,提高其主动思考、多角度分析、综合决策的能力,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协助”到“协同”,形成“整体最优”评价思维。以“效率”为核心,改变传统设计教学中建筑先行、其他专业协助的方式,强调主动参与的协同设计意识。通过建立共享平台,有效减少专业间的冲突和设计反复,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最优。通过开放性、研讨式、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统筹规划的意识,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511700592.jpg生活中的黄海静

在第36个教师节,黄海静给建筑学专业的同学们送上了一段寄语。“希望同学们一是要培养高远宽阔的视野。志存高远、格局宽阔,保持对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的敏感性和主动关注,建立国际化的视野,树立行业引领的志向。二是锻炼交叉创新的思维。加强多元、系统的思维,建立整体工程观,具备交叉协作的意识和创新研究的持续力,提高解决复杂城市建筑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同理心,主动关注社会、民生的根本需求,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建设者。”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