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武汉市人民政府:实施“三个统筹” 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
2020-12-28 10:06:17来源:中国建设报

武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给雨水留出路、给雨水找出路、必要时给雨水让路”,以“三个统筹”为抓手,着力恢复湖泊自然调蓄能力、完善洪涝联排联调工作机制、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武汉市城区没有发生大面积、长时间内涝积水,未出现“城市看海”现象,有效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

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

严格实施湖泊保护,管控城市生态空间。制定《中心城区湖泊保护“三线一路”规划》《武汉市1:2000 基本生态控制线落线规划》,对全市166个湖泊划定生态控制线,锁定湖泊面积867平方公里、湖泊岸线长度2947公里。公布实施《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严格管控生态控制线,规定调整生态控制线必须经市人大审议批准,有效遏制了侵占湖泊的行为。

大力推进退塘还湖,恢复城市雨洪调蓄能力。2017年出台《武汉市禁止渔业养殖湖泊目录》,2018年修订《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城区内的40个重点湖泊禁止进行围栏围网养殖,依法清理拆除城区内湖泊围栏围网养殖面积33万亩,加大湖泊调蓄空间。实施低洼地保护与退塘还湖工程,退塘还湖80.9平方公里。青山区戴家湖公园将粉煤灰堆场改为生态湖泊,扩展了调蓄雨洪空间。

积极开展防洪堤生态化改造,统筹防洪和城市建设。在确保长江防洪堤除险加固的前提下,累计投资58亿元对青山、武昌段长江防洪堤进行生态化改造,建成总长约70公里江滩滨水空间,将灰色的陡坡“城墙”变为绿色的缓坡公园。汛期保持长江水行泄断面和雨洪调蓄空间,平时为市民提供公共绿色活动空间,防洪和城市建设相得益彰。

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联排联调机制,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能力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雨水的蓄滞、净化和利用。在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项目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水资源利用与防洪排涝相结合,建设城市分散集水设施,减少城市硬覆盖,使雨水得以渗、滞、蓄,从源头控制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蓄滞、净化能力,推动雨水资源利用,减轻城市内涝压力。全市已累计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800余项。

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针对长江外洪、城市山洪、湖泊超标洪水、城市内涝积水等问题,及时修订和更新城市防洪排涝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落地性。针对城市内涝积水问题,区分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一点一策”制定应急预警分级响应预案。2020年,武汉市锁定以往曾经发生内涝的59个高风险积水点,逐一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汛前,做到“雨未来、人先到”,预先抽排调蓄设施和排水管网内的存水;汛中,做到“水不退,人不撤”,集中人员、设备攻坚作战,及时排出积水;汛后,针对汛期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加快积水点整治,整治一处、销号一处。

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城市内涝防控工作合力。建立由41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防汛抗旱指挥部,明确职责,协同作战,将城市内涝防控覆盖到全市重要区域、重要设施、主次干道、积水点、社区、车库直至每家每户。汛期,所有相关部门24小时进驻指挥调度中心,集中办公,统一调度,做到统分结合,高效运转。气象部门紧盯“雨什么时候下,往哪里下”,水务部门研判“水往哪里流,怎么调节”,自然资源部门监测 “土往哪里滑,地质灾害风险在哪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往哪里转移,如何确保安全”,交管部门负责“交通如何疏导”,城管部门负责“桥梁隧道、地下通道的重点防护”。街乡镇、村(社区)基层组织担当抗洪救灾的主体责任,做好社区积水应对和车库安全管理。

建立联排联调机制,科学调度城区内管网、湖泊、河道、泵站。整合水文、气象、市政、水利、公安、城管、规划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搭建智能化水务管理综合平台,实施洪涝联排联调。汛前,结合流域洪涝灾害、天气预报等情况,合理确定湖泊的水位,提前抽排湖水,为降雨预留调蓄空间。2020年汛前,城区主要调蓄湖泊水位较常年水位降低0.5~1米左右,腾出调蓄容积约1亿立方米。汛中,在确保长江外洪不入城的前提下,根据降雨量、河湖水位、泵站运行负荷等信息,实施湖泊水位精细化控制,做到雨水“随降随排”、湖水“随排随降”。通过联排联调,2020 年南湖、汤逊湖基本控制在安全水位以下,周边没有出现积水,而2016 年两湖一度湖水满溢致使周边小区积水超过2周。

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科学编制实施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制定《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2012~2030)》,明确城市内涝治理目标,强化城市防洪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衔接,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堤防、泵站、湖泊、河道、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同时,依据专项规划分解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并纳入年度全市城建计划,由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加强排水管网和主干通道建设,提升排水能力。

2016年以来,武汉市结合积水点整治、道路更新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等工作,按照国家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每年新建或改造老城区排水管网200公里以上,管网排水能力明显提升。加强城市内水系的互联互通,对39条城市内河进行拓宽,构建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生态水网连通工程,有机连接城市内湖泊。新建37条主干排水箱涵,缩短湖泊与出江泵站的输送距离,打通汛期雨水外排堵点。

扩建城市出江泵站,增强雨水抽排能力。2016年以来,武汉市沿长江新改扩建18座大型出江泵站,城区泵站抽排能力达到1960立方米/秒,比2016年增加一倍,城市内雨水外排能力大幅增强。2020年汛期,武汉市城区55座出江泵站满负荷持续抽排,累计抽排雨水30余亿立方米。

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运行。落实排水设施、重点防洪排涝应急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职责和边界范围,明确排水防涝相关设施的维护主体。近年来,年均维护排水管网4300公里、各类排水井40余万座,完成大中型排水泵站、排水涵闸一年一检修,确保汛期开机率达到100%。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对设施运行维护质量开展综合考核、量化评分、排名通报,考核分数作为政府拨付运行维护费用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市委、市政府建立城市排水防涝领导工作责任制,建立市、区两级财政资金保障体系,依靠市级财政资金、市级融资平台、区级自筹等方式筹措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资金。对城市排水防涝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办理时间缩短一半。建立2000余人的城市排水防涝专业管理队伍和17支应急抢险队伍。组建城市内涝防治专家组,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