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老街新生——上海市长宁区武夷路城市更新实践观察
2020-12-28 11:58:44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丁艳彬

随着上海进入存量发展时期,新增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城市更新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步入深度转型关键期的长宁区顺势而为,在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战略,武夷路是其中重点之一。3年多来,长宁区通过地块项目更新、美丽街区建设、房屋修缮改造、架空线入地、绿化景观提升等项目,对武夷路进行整体更新,打造“静雅武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的必然选择

武夷路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从1925年开辟筑路至今,已有近100年历史。沿线花园住宅、医院、企业、基础教育设施毗连,花园洋房、联体别墅和新式里弄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丰富多样,是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一个成熟区域,武夷路优势与问题并存。区域内综合基础条件好,居住、工作、生活消费和文化特色等方面均衡发展,位置极佳又兼具“隐”的特点,道路沿线居住工作的主体人群多样。而随着人口、功能、交通和建筑量的持续增加,片区布局优化和土地使用模式没有相应改变,亟待以城市更新来化解矛盾,修补改善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

基于现状,长宁区提出了武夷路城市更新的近期目标: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整个片区全面提升的开局,整体提升武夷路沿线的用地功能布局和综合品质,打造国际精品城区。2017年4月,长宁区正式启动实施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

风貌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

近百年发展,武夷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街道肌理,沿街以历史建筑为主,腹地则集中了较多的工业用地。武夷路城市更新过程充分考虑该现状,业态更新不仅仅局限于沿街立面的改造及沿街商铺,更多地向纵深和腹地发展。

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积极支持下,武夷路飞乐厂、美加乐菜场、武夷路305弄等地块的规划调整先后完成,为后续的项目推进实施奠定了基础。为加强武夷路沿线项目的风貌控制,在系列项目方案确定前,长宁区召开城市更新项目专家咨询会,邀请郑时龄院士、沙永杰教授等知名专家把关。

为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保留城市肌理,武夷路沿线更新秉承“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理念,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得以传承保留。2020年正在建设或已经竣工的6个项目中,摒除拆除重建模式,全部采用再生性改造的模式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原为工业用地的320地块,更新后升级为集生活休闲、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商业体,保留原菜场功能,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延续如常。

长宁区对武夷路道路沿线进行了总体评估和整体设计。设计方案延续武夷路百年历史格局和尺度,根据武夷路的总体定位、沿线业态、建筑风格和近期建设地块等实际情况,结合架空线入地、美丽街区和精品小区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历史风貌街区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再塑街区风貌的同时,优化慢行品质,植入文化艺术,营造“静雅武夷”历史文化氛围。

公众参与让街区更有活力

在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出谋划策的同时,长宁区积极发动引导沿线企业、商户等社会资本参与武夷路更新工作。港资企业、市(区)属国企、个体商户等相关单位在获悉武夷路城市更新计划以后,主动和政府部门对接,进行房屋修缮、门面装修、立面改造等景观提升工作。

动员周边居民广泛参与,充分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着重考虑民生项目的落地和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沿线各项目在规划和建设阶段进行公示,广泛听取街道和周边居民意见建议,对规划图则和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华霞虹教授作为武夷路周边居民也积极参与其中,承担起了华阳街道15分钟生活圈的研究工作。

武夷路沿线里弄房屋建成已久,房屋老化、空中线缆交织、排污管网老化等问题凸显,改善民生亟待推进。近3年,长宁区力求原汁原味,共修缮武夷路沿线精品小区、进博会项目、优秀历史建筑及里弄房屋20余万平方米。通过排摸居民生活诉求,收集意见建议,对武夷路290弄和321弄等居民区进行微更新改造,解决了积水、违章搭建、杂物堆放等困扰居民多年的“急难愁”问题。

为增加沿线资源空间,武夷路更新过程中充分注重利用弄堂口、老洋房门口空地释放公共空间,将能打开的围墙都打开,植入艺术小品,提升街区人文品质。武夷路321弄1号“小白楼”完成微更新后,楼前庭院被打造成开放式小广场,成为武夷路上的“会客厅”,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让街区更有活力。

武夷路城市更新注重避免大拆大建,致力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打造舒适的慢行空间。武夷路155号仪电地块改造项目委托经营管理方、上海华鑫物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凡表示,该项目改造过程中坚持“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使用功能,不改变容积率”。为改善该地块目前存在的城市空间公共性弱、街道空间封闭孤立、社区空间结构性差等不足,项目方主动打开原来闭塞的空间,形成流动性强的完整的公共空间。并在深化设计中打开现有房屋内部,形成人行慢通道,最终实现人、车及非机动车分流,有效改善了街区慢行环境。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