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脱下军装还是兵——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河南省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孙丕基
2021-04-08 21:56:46    作者:赵君利

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手捧着“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证书,孙丕基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脱下军装的他,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打了一场不折不扣的硬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孙丕基深感责任在肩,全身心投入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他以严谨果断的军人作风、丰富活跃的学识思维,与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完成了河南省平顶山市30余万户农村住房评定、5.4万户疑似危房鉴定并改造危房1.66万户,实现了评定、鉴定、改造三个“百分之百”、全市危房动态清零的成绩。

不漏不错一人

2018年,孙丕基临危受命,被调至平顶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主持工作。当时,科里主抓的农村危房改造已进入鏖战阶段,对他来说则是全新的挑战。孙丕基俯下身子、从头学起——政策一遍遍学,资料一页页看,问题一个个解,不畏困惑,只争朝夕。

2018年9月,孙丕基接到电话:“俺家房子也很破,咋不给俺改造?”这个诘问让他意识到,农村危房改造必须先精准确定对象,无论是漏识还是错退,都意味着失败。为此,孙丕基带领科室同事,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比对、二核查、三评定、四鉴定”四步工作法,4类重点对象基本信息经扶贫、民政、残联三部门比对认可后,由县乡村联合工作组对照名单逐村查、逐户过,最终七方签字确认;对评定困难、农户存疑的房屋,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鉴定并出具证书。孙丕基表示,四步工作法既保证了评定、鉴定的精准度,也提高了农户的认可度,真正做到精准识别。

不深入一线走访,就很难摸清底数。2018年以来,孙丕基的足迹遍及全市所有乡镇上千个行政村、数不清的危房改造户。他先后组织编写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常见问题解答、技术指南以及危房简易评定办法等,发放至每个乡村。同时,孙丕基开展巡回宣讲,普及危房改造政策,现场答疑解惑,解决基层危房改造遇到的实际问题。

2019年,孙丕基推动发起遍访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县级干部带队、专业人员参与,对全市危房改造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遍访。各支队伍深入危房改造现场,进村入户实地勘察、访谈,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得到各方高度肯定。

让百姓住有安居

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只是第一步。不但要改得准,更要改得好、改得放心,才能实现百姓住有安居。为确保全市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孙丕基及时组织制定保障措施,加强对4类重点对象动态监管排查,将C级、D级危房及时纳入改造计划。他主动担任讲师,组织培训基层一线技术人员6批次超过1200人。平顶山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码上有房”试点,手机扫描危房改造户二维码便可显示详细信息,操作简便而高效。

围绕群众关心的对象认定不准、房屋鉴定不准、资金监管不严、质量标准不高等问题,孙丕基也做足功课——多次推动组织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行县级干部包案解决;对查出的质量安全问题全部建立台账,解决一个,销号一个。

2019年年初,孙丕基在鲁山县董周乡和庄村入户检查时,发现一户房屋建在旧址废墟上,推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改造户一再强调“自己很上心”,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

孙丕基当机立断,抄起旁边的铁锹,就对着地基挖起来。直至挖深一米多后,他确认房子的混凝土基础埋在硬土层以下,能够达到基础设计承载力要求,方松了一口气。但孙丕基仍不忘叮嘱身旁的村干部和农户抓紧整改,避免进入多雨季节形成新的隐患。一周后,他如约进行回访,看到整改已按要求完成,终于彻底放下心。农户激动地拉着孙丕基的手说:“你为我们这一户贫困户住上安全房,还专门跑了两趟,真的感谢共产党!”

迈向乡村振兴

鲁山县观音寺乡石坡头村村民马集利身患残疾,老伴患有精神疾病,儿女在外务工求学,家里4间瓦房已经住了几十年。这次危房改造中,当地政府补助2万元,帮他家盖好新房。走进马集利的新家,只见朱门白墙,绿树掩映。他感言:“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这条件哪可能盖得起?”

为更好地满足农村困难群众对住房功能的新需求,孙丕基在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风俗民情、气候特点等,广泛调研并征求意见,推动制定相关举措,不断回应群众期盼,得到了广泛赞许。

“农村危房改造没有句号,我们还要继续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公共设施向乡村不断延伸,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孙丕基表示,随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落实落细,为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创造了条件。鲁山县拆除危房后,孙丕基指导建设了“一场四园”,包括停车场以及游园、花园、果园、菜园。在郏县黄道镇王英沟村,他将农村一户多宅整治与危房拆除两项工作相结合,部分房屋被统筹建设成为民宿,为开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没日没夜的工作,孙丕基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年过花甲的父亲因脑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亲默默照顾。攻坚危房改造这段时间,他每次回家都只匆匆看一眼,撂下一点钱,就算尽“孝”了。妻子尽管时不时埋怨,“你在部队时,我自己照顾一个家;转业后,你把单位当成家”,而后又坚强地撑起家里的一切。每逢此刻,孙丕基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我深受鼓舞,又倍感振奋。”孙丕基告诉记者,他要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投身乡村振兴工作,“家人的无私支持是我干好工作的坚强后盾。”

本报记者 赵君利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