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一网统管”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上海长宁区垃圾分类工作纪实
2021-06-08 10:27:56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丁艳彬

近年来,上海长宁区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通过查清家底,建立垃圾分类‘四步工作法’: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投放管理责任人;日常巡查、通报制度;管执联动,实现‘一网统管’闭环管理,将垃圾分类事前、事中的管理落实到实处。”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科科长万振良介绍说。

“两定”解决垃圾收集难题

长宁区作为上海较早的建成区,虽然居民素质比较高,但因历史原因,居住区底数不清、居住区垃圾箱房配置不一、垃圾“顺路扔”难题一直困扰该区。

针对这些“痛点”,2017年,长宁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将垃圾分类纳入到实事工程,摸清居住区底数,确定垃圾日排放量。“2017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我们花了3个月逐一排查,确定全区738个居民小区。”万振良说。

在摸清底数,确定垃圾日排放量基础上,他们探索实行“四步工作法”。实施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定时”即为确定每天只能在规定的上午和晚上时段投放,其它时间垃圾箱房处于关闭状态;“定点”则是分类好的垃圾只能投放到小区统一设置的垃圾箱房内。

施行“垃圾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深化日常管理,针对每个居民区情况设立具体垃圾分类责任人,建立日常巡查机制。“依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投放管理责任人主体应为物业,对没有物业的小区则由业主自己或者居委会托底。

建立日常巡查制,委托第三方每天派专人对分别垃圾分类点位进行现场巡查,将巡查结果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到区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平台将问题派发到所在小区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令其整改,形成闭环。

推行上门收集制,“除了固定箱房的位置,我们按照方便居民出行路线设置垃圾固定收集点,对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小区,我们配置人力采取定时上门收集的方式。”万振良说。

家住武夷路263弄的王阿婆,在桌子宽、容不下一个垃圾桶的狭窄弄堂里生活了一辈子,“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每次都要穿过马路,跑到隔壁小区扔,十分麻烦。现在政府上门收垃圾了,我们真感激啊!”王阿婆激动地说。

探索管执联动数字化转型

长宁区作为全市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先行先试的4个区之一,于3月16日上线垃圾分类智管平台。

该平台直观展示垃圾分类整体运行态势,围绕指挥体系、指标体系、空间位置、日常巡查监督、垃圾清运、管理执法六大维度,管执联动,实现“观”、“管”高度融合。

智管平台依托长宁区废弃物全过程监管系统(以下简称“监管系统”),对干湿垃圾、有害垃圾、装修垃圾、餐厨垃圾等废弃物的收集、运输、中转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监管系统”将五种废弃物归集为两种清运模式进行监管功能开发,分别为“预约式”和“站牌式”。

“预约式”针对装修垃圾和有害垃圾,工作人员通过平台进行垃圾上报,形成立案派遣——调度处置——清运反馈——归档结案的线上闭环业务流程。

“站牌式”则针对湿垃圾、餐厨垃圾、干垃圾,由垃圾车每天定时去小区收取垃圾,系统预排清运线路和到达时间,向箱房管理员推送车辆到达信息。“站牌式”功能已于2020年11月起在虹桥街道启动试运行。

记者在虹桥街道智管平台大屏幕看到,系统已开发出“站牌式”源头分类管理、日常检查评分、收运过程监管等模块,“通过实时监控,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清运准备时间,必免空跑干等,将工作精确到每个环节,压实责任到人。”虹桥街道管理办副主任李超源向记者介绍道。

与此同时,虹桥街道与长宁城管积极探索管执联动数字化转型,完成智管平台和长宁“智慧城管”平台的数据交互,随后街道人员将案件通过政务微信发起,城管执法人员则直接在城管执法app上进行操作,实现两个平台在任务派单、案件流转上的联通。

据统计,目前20余件垃圾分类案件成功派遣到智慧城管信息平台,部分案件已完成处罚流程。“通过数字转型,管执联动实现了从人海战变信息战、从抓动态变保常态、从高消耗变低能耗的转变。”李超源说。

依托于“一网统管”的日常监管,长宁区垃圾分类成效斐然。2020年,可回收物回收量6375吨/月,同比增长57.5%;干垃圾处置量14194吨/日,同比下降20%;湿垃圾分出量9504吨/月,同比增长27.5%;有害垃圾分类量2.47吨/,同比增加3倍。

2021-2023,长宁区将实现垃圾分类的减量,把400吨干垃圾减少至干垃圾360吨、低价值可回收物40吨。”万振良说。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