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 于 洋
书写奋斗青春的海青赤子
2021-06-17 21:34:41    作者:吉海言

2016年3月,于洋被下派到吉林省建档立卡贫困村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担任第一书记。5年多的驻村工作,他不忘赤子初心,勇担脱贫使命,使海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村强民富的目标。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励志笃行不负韶华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扶贫干部,于洋始终以党性为本、以信念为魂、以忠诚为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出生于农村的于洋,对基层、群众有着浓厚的情感。2016年,市委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于洋主动请缨,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我生在农村、熟悉农村,有信心干好脱贫攻坚工作。”到村后,他认真履行“四项职责”,从抓党建入手,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带领党员干部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找不足,扎实整改,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促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疫情防控期间,于洋把保障村民生命健康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建立10户联防机制,逐户逐人排查,设卡值守,配发物资,连续在一线工作41天。

务实唯勤,干事创业

强基固本强村富民

为尽快了解海青村实际情况,找准致贫原因和症结所在,于洋逐屯逐社组织召开座谈会,逐户进行摸排走访,因户施策、一人一策制定脱贫计划。在他的驻村工作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里各种大事小情,有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情况,也有贫困户的收入构成,有修桥修路面临的困难,也有获得群众认可后的感悟体会,这样的记录本,整整记录了6本、近10万字。于洋按照“抓党建强基础、抓扶贫惠民生、抓产业促发展、抓环境促振兴”的总体思路,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用踏实赢得信任、用真情凝聚民心,让海青村一跃从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该村于2017年年底达到退出贫困村标准,3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的海青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显著增强。

主动担当,迎难而上

靶向发力解难纾困

于洋始终坚持把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放在心上,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敢于负起责任、挑起重担,打头阵、涉险滩、啃“硬骨头”,用行动诠释忠诚、用担当彰显信仰。海青村耕地面积少,缺少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于洋决定把发展特色养殖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突破口。在于洋的带领下,村里相继发展了大地光伏、洋菇娘种植等7个集体经济项目,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超过4000元,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4万元,为海青村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系群众,主动作为

时刻把村民冷暖挂心头

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驻村以来,于洋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对上沟通协调,真心诚意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贫困户郭玉波一家5口体弱多病,除低保外无经济来源,于洋多次上门走访,鼓励孩子发奋学习,改变代际贫困,同时为郭玉波夫妇量身设岗,让其担任“村集体项目管理员”“村容保洁员”,通过务工收入和产业分红,郭玉波家每年增收3万多元。贫困户林树森多年眼疾,因家庭困难得不到及时医治,导致右眼几乎失明,左眼视力急剧下降,于洋得知后,及时联系市县两级眼科专家为其治疗,帮助办理残疾证,申请各项扶持政策,解决了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林树森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些年来,像这样帮村里百姓找工作、看病、就学的事数不胜数,村民把他当家人,他把村民当亲人,他早就成了海青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但每当提起自己的“小家”,于洋总是满心愧疚,因忙于村里工作,在女儿住院和父亲患病急救期间都无暇陪护……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