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羲皇故里焕新颜 陇上江南放异彩——甘肃天水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024-04-24 21:30:02

一画开天,肇启羲皇。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伏羲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诸多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这里既有《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开阔盛景,也有卢照邻笔下“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的山野风光,还有高适诗中“乱垂寒玉条,碎洒珍珠滴”的自然奇景、李白诗中“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的览胜之地……

ImageFetcher (5).jpg耤河治理工程

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天水城如其名,水灵灵地点缀在黄土高原的边缘,是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静静流淌的耤河穿城而过,让这座古城因水而生、因河而润、依水而兴、源远流长。“城、街、巷、院、寺、庙、树、泉、艺、俗”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的城市结构布局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展现出天水独特的城市魅力。如何更加注重民生福祉,让城市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让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交相辉映,成为天水人打造绿色、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新时代任务。为此,天水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狠抓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塑造全新的西北生态宜居城市新形象。

以古鉴今聚焦重点问题

“一画开天”展示了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了八卦,从而开启人类文明新篇章的故事,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古人这种思想的延续。在实践中,以“陇上第一民居”胡氏民居为典型的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群,从屋顶到墙面、从地面到地下的雨水集排、回用与景观系统都体现出古人的排水智慧,其“引水向心聚合,阶梯排水蓄水,多微孔铺装下渗,多类别多用途储水利用设施”的绿色循环生态排水与回用模式,创造了一种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使建筑多年来未受水灾侵害,与现代海绵理念中“渗、滞、蓄、净、用、排”6字方针相互呼应,为探索西北河谷地形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ImageFetcher (4).jpg远眺天水市

改革开放后,天水市进入了城市高速发展、迅速扩张的黄金时期,然而,由于缺乏对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立体统筹,城市防洪不完善、内涝存在风险、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水环境长治久清有待加强等问题凸显。为此,天水市努力寻找解决方案,2021年成功申报成为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作为西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先行者,天水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计,吹响了立体统筹打造西北河谷地貌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的号角。

以古鉴今,以小见大,立足本底,天水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精准把脉、对症下药,聚焦解决城市存在的涉水问题,通过山、城、河立体统筹布局,构建“绿、灰、蓝”耦合的多层次城市绿色排水系统,多途径输送雨水,强化雨洪应急管理,保水安全、促水资源、提水环境、稳水生态,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安全有保障”。

高屋建瓴狠抓理念落地

面对难得的机遇,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决策部署下,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动担责、全力以赴,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全面加大工作力度,把国家和甘肃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要求转化为扎实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持续调兵遣将充实技术骨干队伍,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天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靠前指挥,全面建立并落实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工作例会等议事机制,即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政府统筹、打破部门壁垒、多专业融合、分工协同、上下同心”的工作合力;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每月调度、分管领导每半月调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调度、包抓责任组每日调度的工作机制,印发多项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文件,细化各项工作,完善资金保障,千方百计统筹各类建设资金,全力以赴保障推进项目建设。依托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建筑工地围挡、楼宇电视、公共交通LED屏,全方位开展海绵城市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对海绵城市建设关注的问题,引导全社会参与,让海绵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建章立制全域走深走实

规划先行,统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天水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逐步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修编、详细规划、系统化实施方案4大顶层规划体系搭建,全方位引领海绵城市高质量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将海绵理念嵌入城市规划体系,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海绵理念与宏观规划的有效衔接。比如,在地下空间的利用上,不仅有独立的海绵功能和布局特点,还与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协调,在功能上互为补充,形成有机整体。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的一部分,其开发利用将成为地面城市空间的有机延伸。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将海绵理念融入前期场地现状分析、规划平面布局、指标控制、市政管线、竖向设计、绿地及不同建设项目等内容,实现了海绵城市规划与各层级规划的有机嵌合,为西北缺水型城市以及拥有相似生态本底条件的城市如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宏观统筹城市规模及产业布局提供了参考。

ImageFetcher (7).jpg马跑泉公园

健全制度,长效保障。在立法和制度保障上,天水市构建了“1+1+N”的长效机制系统,出台了《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发布了《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新建项目立项审批时明确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通知》《关于将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纳入“一书两证”规划管控的通知》等60余项制度措施,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建设管理、竣工验收等全流程各环节全面施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科学管理高效扎实建设

项目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抓手,天水市坚持“安全韧性、生态循环、共建共享”的海绵城市目标,系统谋划并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县级干部包抓、项目划片包干、建设责任到人的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项目统筹调度机制,印发《天水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将各职能部门职责与项目绩效考核办法落到实处,精简审批流程、简化工作事项、联合督导验收、科学系统管理,高效推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落地。

常言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天水市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门聘请第三方技术咨询团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日常咨询服务,对天水市规划区内各类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项目各阶段海绵设计专篇提供技术审查与技术支持,确保海绵设施建设实效。通过引进省内外高水平、有经验的企业作为总承包牵头单位联合体投标,优选专业队伍,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在提升沟通效率的同时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准与质量,使得建设项目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培养了天水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甘肃省第八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西北本土技术力量,推动了天水市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西北区域经济高质量健康增长。

ImageFetcher (8).jpg天水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天水市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层次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十四五”建设方案、城市更新计划、内涝防治等相结合,考虑城市分区功能,坚持区域综合谋划、项目连片展示,急缓有序,实施海绵型建筑与社区、管网排查与修复、海绵公园绿地等7大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84个,海绵设施相关总投资40.21亿元。

从建设密集区、教研区、工业区中各选定重点示范打造片区,既推动囊括学校、机关单位等公用建筑海绵化改造,又大力支持与管控房地产开发项目落实海绵任务,逐“点”落地;统筹城区排水管网升级改造与沟道治理,把守“线”关;以片区内积极消纳雨水为目标,统筹实施海绵型公园、绿地广场品质提升工作,实现项目的衔接连片,抓好“面”的提升,杜绝了海绵建设项目零散化、碎片化、片区系统功能不强的问题,以排水分区为网,打造出一批精品项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干一片、成一片”。

经过3年集中建设、合力推进,天水市30年一遇内涝标准(对应降雨量79.4毫米/24小时)下11个易涝风险点已全部消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通过不断总结,天水市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为类似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砥砺奋进再塑陇上江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天水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系统谋划”,围绕“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理念,利用“两山夹一川”的内陆丘陵型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打造出极具特色的西北河谷地貌海绵城市技术体系——“山、城、河”为一体的立体统筹生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山——水土得保持,生态有缓冲,山水有序排。针对山地雨水流速大、含沙量高的特点,在城市南北山体实施了系列育林植草、水土保持工程;在山顶和陡坡地种植防护林,在缓坡地种植经济林,在沟谷培育水保林,使山洪水流通路径得到最大缓冲;在山脚与城区接合地带,实施西十里排洪渠治理等项目,设置截洪沟引导山洪有序排放,末端因地制宜设置沉砂池消能拒沙,为城市安全提供保障。

城——径流自源控,安全有保障,资源得利用。在彻底梳理城市排水系统基础上,充分结合海绵理念系统施策,将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传统“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转变。

ImageFetcher (6).jpg海绵型社区荷花池

坚持绿色优先,因地制宜对已建设地块、道路实施海绵化改造,新建地块道路按照详细规划高标准落实海绵理念与控制指标,从源头利用自然的滞留和渗透功能,降低场地和道路外排流量峰值、控制径流体积、延缓产汇流时间,降低对雨水管渠的冲击;加强对入河排口的维护和管理,沟渠入河口建设人工湿地等设施,进一步削减面源污染,实现“小雨不湿鞋”。

聚焦内涝防治,全面升级和改造中心城区60平方公里排水系统,通过排水管渠清淤、错混接改造、排水管网查漏补缺等措施,扩充了排水设施的容量,实现了污水干管系统的雨污水分流;改造提升多条排洪渠,增强了排洪能力;尽可能保护好原生态的下垫面,利用城市绿地与公园内部原有自然水体,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塘、调蓄池等,消纳周边雨水径流;结合易涝点现状,深入排查内涝成因,完成内涝风险点“一点一策”整治,实现“大雨不内涝”。

梳理城市竖向,确定超标雨水排放路径与滞留区域,结合应急管理措施,打通雨洪行泄通道,确保城市安全。通过加强雨水径流与污染双控,天水市排水系统实现“污水不入河、外水不进管、进厂浓度高、减排高效能”。

河——洪水通畅排,生态廊道建,上游有担当。采用“刚柔并进”的理念,完善城市防洪设施,清淤拆违保证河道过流面积;主要河段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兼顾生态修复,提升水体生态功能。

耤河为降雨补给型河道,具有陡涨陡落的特点。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柔性治水理念相结合,设置阶梯式水景观,利用雨水与再生水资源化耦合补水,设置生态旱溪、生态堤岸等各类海绵设施,形成了贯通城市的生态长廊,打造“安全、生态、自然、亲水、文化、魅力”生态天水品牌,为保护黄河生态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建成后既丰富了生物群落,又改善了城市小气候,还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绘制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全新生态图景,浸润着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科技引领 智慧推动管控

海绵城市建设难,长效管控更难。为此,天水市用好一流智库,积极与国内知名院校专家、第三方咨询单位深度合作,制定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3项、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1项、海绵城市建设指南6项,开展天水特色系列课题研究7项,研究内容涵盖分析明清时期古民居雨水利用模式及建筑排水模式、研究国内外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利用的激励制度与措施,因地制宜制定属于天水海绵城市的雨水径流管理方案、激励机制,提出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渭河流域天水城区段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体系,梳理具有耐涝性、净化功能、抗盐碱性等天水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域海绵设施适应性植物。“海绵城市地表径流源头减排技术科研课题”产出论文均已公开刊登,《一种海绵城市渗水井》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实现了以科技提高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为西北地区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搭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开发了“海绵一张图”“监测与检测”“项目管控”“智慧水利”“海绵建设评价”等多个子系统;通过排水全过程智能化管控,摸清管网运行规律,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动态管理、城市内涝预警预报、排水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等多重功能,推动排水防涝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全方位提升,也为排水工作日常规划、建设、运行、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城市排水系统可持续发展。

ImageFetcher (9).jpg耤河一期续建生态堤防

自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天水市依托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与立体统筹建设,将海绵理念充分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构建应对不同雨况下的多层次城市排水系统,实现西北缺水地区“让水慢慢排、把水存下来、将水回用好”,塑造承载力更高、韧性更强、包容度更广的西北生态宜居城市新形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水市将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全要素城市水系统治理思维,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常态化高质量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壮丽的自然景观在这里相遇,诉说着千古的风华;古人的理水营城智慧与现代的海绵城市理念相碰,彰显着传承的魅力。绿色、宜居、美丽的陇上江南正绽放着独属于它的绚烂光彩。

本版图文由天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甘肃省第八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网友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