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

中国建设报社主办

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2019-06-11 10:42:41来源:中国建设报

加强能力建设 注重环节衔接 着力构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6年年底以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力争2019年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目标,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统筹布局 合理规划

加快全程体系建设

上海市全市16个区将分两批(第一批6个区,第二批10个区)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系统,并要求所有区先实现全覆盖、再实现全面达标。

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的设施建设。一是规范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逐步更新改造全市1.2万个居住小区、超过1.7万个定时定点垃圾箱房;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二是规范家庭用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促进居民家庭养成分类投放习惯。三是强化分类驳运(收集)监管,开通市民投诉平台等方式,促进垃圾分类收集的规范。

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的设施建设。一是提升分类运输能力,大幅增加干、湿垃圾及有害垃圾分类运输专用车辆保有量。二是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由“市场化体系”调整为“准公益性体系”。三是改造分类中转设施,到今年年底市属中转码头配置基本满足中心城区湿垃圾中转需求。

分类处理环节的设施建设。到2020年年底,全市干垃圾焚烧能力提高至2.0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提高至每日0.7万吨,可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科技引领 管理创新

建立各环节双向监督机制

上海市采取“科技+管理”模式,整合社区现有的智能监控装置、运输车辆GPS设备、网格化监控等资源,建立了市、区、街镇三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五个环节”全程监管体系。

源头分类投放及收集环节。结合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推行“定时定点”投放,督促居民正确开展垃圾分类;开放面向公众的监督举报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对分类管理责任人分类驳运、存储的监督,形成市民与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双向监督的机制。

分类运输及中转环节。通过公示收运时间、规范车型标识等举措,强化环卫收运作业的监督管理,杜绝混装混运。对单位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对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倒逼机制。对拒不配合进行源头分类驳运的物业服务企业,依法予以市场退出等处罚。强化中转站对环卫收运作业企业转运进场垃圾进行品质控制,对分类品质不达标的予以拒收,对混装混运严重的实行市场退出。

分类处理环节。实现末端处置企业进场垃圾的品质自动监控、来源全程追溯。制定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处理制度,对干垃圾量、符合质量要求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量分别进行核定。建立面向区、街镇级的、与垃圾分类质量相挂钩的奖惩得当的垃圾处理费制度。

科学规划 多方合力

重点推进末端设施建设

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市政府成立全市环卫设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解决设施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组建重点环卫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专班,一人对一区驻点督促抓推进;明确各区政府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相关部门采取批前指导、并联审批等方式,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期限,激励各区加快完成项目前期立项,尽快开工建设。

细心谋划,提早应对。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通力合作,聚焦群众最为关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落实应急预案,做到“群众有所呼、我即有所应、回应应有效”,切实缓解“邻避效应”问题。

网友评论
 Top